四九零章 非大不可 (第3/3页)
等于是周法尚救了他一命,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次第三次打高句丽,还是来护儿跟周法尚搭档水军,这哥俩打出默契来了。
洛阳这边,杨广正在准备他的征高句丽诏,由内史省那帮博才多艺、笔下生花的文人主笔,杨广在一旁纠正。 像这样的诏书,那是每一个字都需要仔细斟酌的,要给远征高句丽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不能说我看它不爽,所以要打它。 因为诏书,不单单给大隋子民看,还要让周边所有国家都看到,必须正大光明,就好像我不打高句丽,我就有罪。 “陛下请看这一句如何?”卢楚将虞世南主笔的开头,呈给皇帝。 杨广看了一眼后,直接扔掉: “不好。” 这已经是他毙掉的第十一次了,内史省这帮人,平时干的就是草拟皇帝诏书,算是最懂皇帝心意,又最会写的一拨人,但是他们今天的表现,没有让杨广满意。 虞世南叹息一声,重新执笔,打算再琢磨琢磨。 在场的裴矩和薛道衡对视一眼,默不作声,这两人现在成精了,杨广把他们叫来,帮着参议,是因为这俩人以前也是干这个的。 尤其是薛道衡,杨坚的所有旨意诏书敕令檄文,都是他主笔的,他写这个,是行家中的行家,所以才被杨广大老远从京师召来。 但是他今天,没有怎么开口说话,因为他猜到,皇帝自己心里有主意。 裴矩当然也猜到了,于是笑道:“陛下不如草写一篇,好让我等知道真髓所在,也好动笔啊。” 杨广呵呵笑了笑,来到桌案前,接过卢楚递给的笔,沉吟片刻后,写下了第一句: 天地大德,降繁霜于秋令,圣哲至仁,著甲兵于刑典。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 要么说杨广这个人,是真有才华,这个人的学问,在华夏历代帝王之中,是绝对排得上号的。 这句话意思是天地对生民有恩德,也会在秋天降下寒霜,圣贤仁爱,也要将武备战争之事写到律法里,天地和圣人,对人们都有造化之恩和肃杀之罚,这是无私,帝王动用干戈,也是迫不得已。 好了,他这是先给自己开了一个头,意思是我打它,不是我想打它,是我顺应天命,必须打它,这是上天的意思。 薛道衡凑过来看完这一句之后,立时便猜到皇帝心里已经有底稿了,因为杨广这句话一气呵成,没有一笔写错,这要不是在底下深思熟虑过,鬼才信呢。 因为薛道衡的老本行,就是干这个,什么叫草拟?就是打草稿嘛,经常会出现更改的情况,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时候。 “天地有肃杀,帝王也有肃杀,好!陛下这一句有上承天命之意,一字都不必改,”薛道衡真心赞叹道。 一个从来没拍过他马屁的人,说出这样一句话,杨广顿时大喜,笑道: “玄卿乃此道巨匠,难道也改不了一个字吗?” 薛道衡摇了摇头:“字字珠玑,臣改不了。” 裴矩和其他人,也赶忙拍马屁,杨广高兴之下,提笔又来了一句; 版泉、丹浦,莫匪龚行,取乱覆昏,咸由顺动。况乎甘野誓师,夏开承大禹之业,商郊问罪,周发成文王之志。永监前载,属当朕躬。 这句话的意思是,版泉之战、丹浦之战都是顺应天意的战争,夏启在甘地讨伐有扈,继承了大禹的事业,商地的郊外问罪纣王,姬发完成了他爹的遗志,借鉴前代记载,这次讨伐高句丽的使命,恰好落在了我的头上,我不去不行。 杨广这一句,多为引用古代战争,而且都是正义讨伐非正义,没什么好挑刺的。 “陛下不妨一气呵成,届时我等再细阅,看看可有需要更改的地方,”裴矩的意思是,你赶紧写吧,你都有底稿了,磨蹭什么呢?天都黑了,我还要回家呢。 杨广哈哈一笑:“世矩莫急。” 说罢,提笔就写。 不大一会,一千零六十八个字的征高句丽诏,落成了,众臣纷纷上来围观。 杨广长吁出一口气,放下笔,笑道: “高句丽之狡贼,朕切齿痛恨,方能将此诏文一蹴而就。” 薛道衡嘴角一抽,你是真够虚伪啊,你这篇诏书,最少都琢磨了一个月。 不过嘛,确实写的非常好,没得挑。 其中一句:而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犭岁之境,虽复汉、魏诛戮,巢窟暂倾,乱离多阻,种落还集. 直接让薛道衡拍案叫绝。 反正通篇诏书,就一个意思,不打高句丽,我对不起天地、圣贤、历代仁君、先皇、百姓以及我自己。 高句丽,是非打不可。 这就是我为什么从来不敢求月票和打赏,因为更新拉胯,哈哈,唉,没办法,男人一旦结婚,就么得自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