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六章 不差钱 (第2/2页)
有皇家司染署,一应纺织器械都有。 其实杨铭也没见过这种古法织布的方式,今天也趁此机会见识一下。 事实上,他比宇文述等人,更为惊讶。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实在是太厉害了,整个织布过程,非常之复杂,工序极多,每一个小巧的工具,都有其大作用。 这里除了弹棉花的那个大木弓见过之外,其它他都没见过。 “叮~~~叮~~~~叮~~~~叮~~~~” 弹棉花嘞~~~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这是一个乐器。 云定兴跟在一群大佬身边,为众人一步一步详解道: “此木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棉絮和棉籽是粘在一起的,以此轧花机将其分开,去籽取棉,以悬弓弹化,再以木板搓成长条,以纺车纺成棉纱,最后绕在籰上,纺于棉锭.” 杨铭观摩着整个纺织过程,多少有点开眼了,因为他前世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 看来看去,其实就是一缕缕的棉线紧密的交叉在一起,织成一张棉布,而这个棉布很柔软,保暖效果也好。 如果棉线粗大一些的,可以织成厚重的棉衣,更为御寒。 这可是好东西啊,古代过冬如过关,有了御寒神器,冬天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因为还可以做棉被噢。 “棉区在黄河、江淮,那么织布坊,还是要多设置在这几处地方,”杨铭边观摩边问道:“你们有没有选址?”
元寿赶忙道:“回殿下,有的,河北以清河郡为宜,河南以洛阳为宜,江淮以江都、余杭、吴郡、丹阳郡为宜。” 杨约皱眉道:“南方不宜过多,还是要在北方多增设一些。” 宇文述赶忙道:“其实很合理的,纺织本来就是江南最兴,工艺也最好,何况陛下最喜江南。” 杨约顿时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对对对,江南好。” 元寿微笑解释道:“其实这样选址,是因为江南的织坊本来就是分布最多的,只需稍加改制纺机,就可织布了,河北的织坊虽然也不少,但不在朝廷手里。” “崔家?”杨铭问道。 元寿点了点头。 “只要能织布,木棉也是可以卖给这些民间织纺的,咱们不是留种了吗?大概需要多少年,无需再对外购种?”杨铭道。 元寿答道:“一株可留种六粒,栽种之后半数存活,以当下棉区扩充的速度来算,至少还得五到八年。” “那就买,能买多少买多少,直到我们自己的留种足够用了,”杨铭道。 元寿道:“种子涨价了,咱们的棉种全部购买于高昌,眼下西域动乱,货物进出不易,数量较之从前锐减,量少而价高。” 不管怎么说,西域那边是打起来了,所以有些商队为了规避风险,肯定会选择暂停贸易。 眼下驻留在京师的胡商,数量非常巨大,他们知道西北有战事,所以都不敢回去了。 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你就算鼓励人家回去收购货物,他们也不敢。 “除了高昌,哪里还有?”杨铭问道。 元寿道:“龟兹国也有一些,但是价格更高。” “能高多少?”杨约插嘴道。 元寿道:“一斤棉种大约五百金。” “让杨玄挺带兵去买,能买多少买多少,让他把钱先垫上,日后国库拨还,”杨铭道。 杨约顿时错愕,你老人家想让我花钱就直说嘛,什么垫不垫的,我将来还真敢跟你要这个钱啊? 玄挺是他的儿子,杨约将来挂了,家业是玄挺继承的,他的钱就是玄挺的钱。 杨约赶忙道:“臣立即派人传令,不过嘛万一玄挺的兵员调动被东西突厥误会怎么办?” “买点东西误会什么?”宇文述笑道: “买完就走,没人会在意的,若是被突厥人问起,玄挺大可质问对方,你们扰了商路,害我买不着货物,还好意思来问我?” 杨铭摆手道:“杨司隶的担忧是有必要的,这个得看人的性格,玄挺性直要强,不肯吃亏,若是与突厥起了冲突,确实不妙,那就跟李靖也打个招呼,让他盯着点玄挺不要乱来。” “这个招呼非常有必要,”杨约道:“我终究是在京师,鞭长莫及,药师来约束的话最为妥当。” “那就这么定了,”杨铭突然皱眉道:“他不会担心我黄了他的钱,舍不得多买吧?” “不会不会,不差这点钱,”杨约哈哈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