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顶流塌房了,系统才来?_第476章:西楼的第一个短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76章:西楼的第一个短篇 (第1/4页)

    在跟贺之行结束通话后。

    王默便停下了码字,开始在网络上查询关于《书阁》的信息。

    这一查,还真让他意外连连。

    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基本上九成九的报业和杂志都倒闭了,可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创立的《书阁》杂志社,却坚挺到了如今。甚至它非但没有陷入困境,还成为了当今文坛的风向标,跟《墨海》、《文学风华》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文学圣地。

    《书阁》能有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它不固步自封。

    当互联网兴起后,《书阁》根本不像其它报社一样冥顽不灵,而是马上创办了自己的论坛网络,与时俱进。做到了线上线下结合。

    因为它的领军人物知道,书本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给纸质杂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而是带来了另外一个层面的机遇。

    因此在线上线下的相互交融下,《书阁》成功打破了困境,成就了如今的辉煌。

    当今。

    《书阁》杂志在全球有着数千万忠实用户,每个月的杂志销量高达数百万册。至于《书阁》论坛,更是流量惊人,每日在线人数稳定在十万以上,日流量同样稳定在百万,最高更是超过千万之数。

    “厉害~”

    王默暗暗赞叹。

    在这个流量时代,短视频、短剧为王的社会,一个纯粹以文学性为主题的论坛能做到日流量百万以上,绝对有它的本事。

    又看了一下《墨海》和《文学风华》两个杂志社。

    发现它们的运营模式、规模基本上跟《书阁》一个调调。

    看来大家都是你抄我、我抄你,共同进化出了一条最适合生存的道路。

    对比了一番。

    王默最终还是选择了《书阁》,没有什么理由,其实这三个杂志社都差不多,选《书阁》纯粹是先入为主。

    “既然选定了对象,那接下来就要选文章了。”

    王默眨了眨眼睛。

    选什么文章?

    短篇?

    散文?

    诗歌?

    抑或其它的类型?

    刚才贺之行的话浮现在他脑海中。

    贺之行的建议是让他投稿散文,因为贺之行觉得他写的散文最符合西方特色,最能得到杂志社的认可。

    只不过,贺之行没有看到此刻王默嘴角勾起的神秘笑容。

    谁说他最擅长散文了?

    既然《书阁》是以短篇为核心,那他当然要去投稿短篇!

    唯有在对方最专业的领域征服他们,才能让“西楼”的名气在最短的时间内传开。

    而且王默知道,在文学界,唯有长篇或者短篇,透露出来的文学性才最高,其作品也最能让文坛大家承认和认可。

    散文?

    诗歌?

    这些东西都需要长期的浸润和陶冶。

    当然,如果你的诗歌能强大到泰戈尔的高度,那也能平地惊雷。不然写短篇就是能在短时间内成名的最佳办法。

    说做就做。

    王默马上沉入了系统中,打开了系统商城。

    很快便找到了关于西方文学的短篇分类。

    对于西方的短篇,王默记忆中有着诸多的经典名篇。

    比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百万英镑》……等等,因为这些短篇都是当年他上学时课本中的内容。

    能够被华夏官方选为孩子们的课本学习内容,便足以看出它们有多么的优秀。

    “选哪篇呢?”

    王默心中有些不太确定。

    他声望足够,根本不担心买不起。

    他在乎的是自己拿出的第一篇短篇,不能太过于惊艳、也不能太过于平庸。

    太惊艳了,让自己起点太高反而不好。

    可若是太平庸,那自己拿出的作品又无法征服众人。

    所以如何找到一篇合适的作品,来平衡这个点很重要。

    “这篇?不行,太优秀了。”

    “这篇?也不行,太平庸了。”

    王默第一次感觉自己患了选择综合征,犹豫不决。

    直到差不多一两个小时后,他才挑选出了一篇作品:《一碗清汤荞麦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碗清汤荞麦面》估计都不是那么熟悉。可是在地球的文学界,只要说起这个名字,估计都会如雷贯耳。

    它是扶桑国作家的作品。

    虽然王默对扶桑国无感,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的文学底蕴十分深厚,光是诺奖获得者便有好几个,尤其是陪跑了无数年的“村上春树”更是被华夏广为人知。

    这篇《一碗清汤荞麦面》,前世王默就阅读过好几遍。

    在许多翻译中,它也会被称为《一碗阳春面》。

    他选中它,是因为这个短篇跟其它的短篇不同。

    许多文学界的短篇,都是以讽刺、反转、抨击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