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48 粘杆处细作:我只说了五个字就暴露了。告诉我,为什么?  (第3/3页)
' class='gcontent2'>    “皇上圣明,本朝武将层出不穷。虽卫霍重生,亦黯然失色。”    一语惊四座!    乾隆冷冷的看了一眼这个拍马p翻车的家伙,冷冷的说道:    “君前无状,交刑部议罪。”    ……    于敏中冷冷的瞥去一眼,不动如山。    只能说此人还是太嫩了些,仕途走的太顺利,从翰林院庶吉士到侍郎高位,中间跳的太多。不懂这乃是高危职业。    万稳万当,不如一默!    没把握的话不要说,话出口前先在心里转三回,想清楚了再开口。    老婆可以认错,话不能说错!    事情可以搞砸,队不能站错!    否则千尺高楼的坍塌,也只在一瞬间。    湖北打成什么模样,他压根不想多问。    在军机处待了20年,多大的伤亡数字对于他来说,都微不足道。    老于心里最挂念的是在江宁城的于氏全族几百口,他推测出江宁城失陷是板上钉钉的事,对当初将全族安置在城内的事后悔不已。    早知道,直接渡江去庐州避难了。    悔不该啊!    若是贼酋拿了于氏家族几百口,会怎么泄愤?自己想都不敢想。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结局。    最可怕的,自己想都不敢想。杀人虽残酷,世上可还有比不杀残酷百倍的事。    ……    几千里外,李郁打了一个大喷嚏。    抱歉的问道:    “刚才你说什么?”    文书恭敬的重新念了一遍:    “江宁城中,已暂关押满汉官佐士绅以及家眷2722人。其中分量最重的是军机大臣于敏中族人百余人。”    “于敏中,籍贯何地?”    “江苏金坛县。”    李郁点点头,原来是咱江苏老乡啊。    【冷知识:正宗江苏人一般不认老乡,除非想搞事挖坑。】    沉默了一会,李郁问道:    “于氏家族,有年轻女人否?”    文书震惊,结巴道:    “属下待会去细细调查一下。”    “去吧。”    李郁倒是没有注意到文书的惊恐表情,而是琢磨着怎么利用一下。    全杀了太残暴,不符合自己一贯善良的本性。    留在手里,可以遥隔3000里捏一捏在军机处的那位老乡,捏的他痛不欲生。    当然了,百余口太多,浪费粮食。    不如将老迈无用的于氏族人礼送出境,送到江北去。让于敏中自己向老皇帝解释去。    “离间计”虽然不会立刻奏效,可架不住天长日久的加料。    愧疚是不可能的。    吾乃苏州府人氏,你于敏中是镇江府金坛人氏,我们之间绝对不存在老乡的情谊!    ……    前些日子,内政部收网了。    一口气抓获了清廷细作12个,白莲细作4个。    说来也好笑,在抓人的时候遇到一个路过的生面孔,本着谨慎的原则就一起抓了。    原本只想走一下流程,查一下籍贯居所就释放的。    结果,过程令人大跌眼镜。    审讯官问:“叫什么?哪儿人?”    嫌疑人用标准的吴语口音回答:“刘三,江苏人。”    当时,屋子里气氛就不对劲了。    审讯官眼神发亮,一拍桌子,厉声喝道:    “打,给我狠狠的打。这小子有大问题。”    夹断了3套夹棍,抽断了2根皮鞭,硬骨头嫌疑人终于交代了。    他是京城粘杆处的密探,受朝廷派遣前来潜伏。    为了潜伏身份的周密,他甚至入赘了本地一个带孩子的寡妇家。加之一口流利的吴语,原本是毫无破绽的。    交代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告诉我,我是怎么暴露的?毕竟我就只说了5个字哇!一定要告诉我,否则我死不瞑目。”    ……    审讯官笑嘻嘻的告诉他:    “没有一个江苏人会自称自己是江苏人。如果有,大约是两种可能,一是敷衍,不想搭理问话者。二是外省人。”    “既然进了这牢房,第一种可能直接排除,绝不敢敷衍。那就只能是骗子了。”    “好了。老实交代吧?”    “我可以保证不会再对你用刑。还会提供一顿丰盛的断头酒饭,至于说是加糖还是加盐还是加辣椒,充分尊重本人的意愿。”    望着冷静的审讯官,    粘杆处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他的方言是跟着一位移居京城的湖州邻居学的,学的很到位,口音十分标准。    只不过那个邻居只教授了他发音,没传授给他文化精髓。    就好比学外语之前,一定要了解那片土地的文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