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杀贼 (第2/2页)
喜欢上了这人的质朴,于是就将之推荐给了张冲。 当时张冲有一段考教李桓的话,彼时张冲问: “你是何地方人?” 李桓答: “仆是赵国平棘人,耕读在野。” 张冲直接问: “你认识我吗?” 李桓敛衣拜倒: “大将军圣德天授,泽被八方,龙行虎步,仆岂能不识?” 张冲这下子有点信这人是个读书人。 不读点书的,说不出这样的话。 于是张冲就考教着李桓的才学见识: “你既然是个读书人,又像个做事的,那有何所长?” 李桓知道这次回答非常重要,将自己打好的腹稿说出: “仆才识愚暗,少习经史,年荒废忘,十犹通六。” 张冲颔首,又随意问了几个相关的,看其水平,见他说的不错,觉得能当个文吏。 当时正好有一篇手书要写,张冲就让李桓试试,他口述,李桓做笔。 张冲这边讲完,李桓那边也写好了一封手书。 张冲看了后,觉得很满意,文风质朴,表达清晰,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这就是他想要的。 于是,张冲就让李桓做了自己身边的书吏,当然张冲身边的书吏不仅李桓一人。 实际上,随着泰山军真正在魏赵之间扎根,北地就谁也无法忽视这一个盘踞大河上下的新势力。 虽然泰山军的政策对于豪势们是恶政,但对于中下层来说却非常有吸引力。 底层的有把血勇的游侠有力纷纷背井离乡去邺城投奔。而一些破落读书人也为了心中抱负,或徒步或骑着骡驴来加入泰山军。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有知识无权位,有抱负无机会。在原有的世道中,他们只能老死于山野,或惨死于兵火。但泰山军的出现,让他们见到了一条全新的路。 至于什么泰山军收田土?那山间的十余亩薄田直接送给泰山军好了。 实际上,汉室到底和平发展了二百年,识字读经并不难,天下多的是穷读书人,从落寞父辈手里学了一二学问。
知识的传承不难,但做官可就难了。 此时的经学早就不是什么做学问的经学,而是一场世家自己的内部选拔。这些认字读过经的野狐禅就是学问再好,也没可能当官的。 而泰山军的出现就正好定位了他们这些穷读书人。泰山军吸引不了那些世家读书人,但正好撞到穷读书人的心坎上了。 这些人除了脑子的一些见识和学问,啥也没有。还在乎你泰山军是不是破豪强,均田地? 拿去,都拿去,只要给我一个机会就行。 所以短短时间内,张冲的幕府就吸纳了李榕、黄权、郭韬、吴瑞、张允、冯熹等十余名不错的书吏幕僚,大大充实了他的幕府。 而这李桓只是其中一个。 …… 李桓倚马而就,墨还未干,就有两名背旗拿着这军报分传东、西两营。 两背旗一手高举功书,一手控驭战马,沿军高喊: “曲将韩浩斩将夺旗有功,特记乙等。” “部将张闿斩将夺旗有功,特记乙等。” 随着这一声声唱功声传遍沿路军阵,各军阵高呼喝彩。 而两边刚撤下的韩浩和张闿,还没休息就收到了属于自己的军功,再听大军高呼,浑身战栗。 二人只有一个念头: “大丈夫就应该打这样的仗,跟渠帅这样的人。” 这就是及时报功的作用。 在张冲的用人之道中,有六字真言: “罚必尽,赏必速。”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全军所有人。 只要你立了功,军中就给你报功。没人能抢,没人敢压。 说到底军纪都是死的,是教条。要想将军纪持续贯彻下去,就要靠张冲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说话。 而且作为全军统帅,他做一件事比下面做一万件都来得有作用,当然反过来也是如此。 在这个只能讲究人治的时代,张冲自己的言行从来不是自己的,而是全军的。 现场激励前军吏士的举动果然引起了连锁反应。 随着西面的许仲部和东面的蔡确部先后陷壁,南面的陈焕和北面的张达压力巨大。 他们加紧了攻壁的速度,但奈何巨鹿军的南面和北面之前就是围攻邯郸的主攻方向,其主将赵浮、程涣皆有一时之勇。 那赵浮手上有一支精锐大戟士,列在甬道上居高临下,张达部几次勐攻,皆被其部击退。 而程涣部也不凡,有一只六百人的弓弩队,列在甬道上排开,箭失如蝗。也好在攻击此面的是泰山军有数的弓弩大将陈焕,才没折损多少兵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泰山军已经换了两轮兵了,但西北两面甬道依然在巨鹿汉军的手里。 就在这时候,从甬道中间一壁中钻出一个插汉旗的健走,沿着壁垒甬道外一路狂奔高吼: “太守有令。杀敌者,上士授田百顷,下士授田十顷,庶人黔首以功任吏,陪隶随军圉免,且授田百亩。” 许是得了张冲阵前励士之举的启发,巨鹿太守郭典也有样学样开始励气,而且一开条件就是这么诱人。 果然,随着一个个中军健步开始奔行甬道前,南北两壁的汉军士气大受鼓舞。 尤其是程涣因为一直守在甬道第一线,已受了一箭,此时单手擂鼓,高呼: “杀贼!杀贼!杀贼!” 此情此景,怎个一个壮烈了得。 而在程涣的表率下,麾下众军士也高呼: “杀贼!” 其声带动附近夹道的巨鹿军将士,他们也高呼: “杀贼!” 于是,动天军鼓众,汉军高呼杀贼,一直传到了远处的张冲耳里。 张冲倚马看着前方汉军众志成城,感叹道: “汉室养士二百年,仗义死节者还是有几个的。” 但他转话就令: “但也就是这样了,令陈焕部,半个时辰内破壁!让彼辈知道,到底谁才是贼!” “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