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五章:二举多得  (第1/2页)
    崇祯见杨永明有些走神,于是问道:“永明,永明!在想些什么呢?”    杨永明回过神来后,倒是直接说道:“陛下刚刚说要为卢大人祭坛,说到祭坛,这让臣想起了洪承畴。”    此话一出,王承恩脸色大变,洪承畴这个名字是如今大明的忌讳,也是崇祯最深的一道口子。    果然,崇祯刚刚平复的情绪顿时荡然无存,只剩下满胸的怒火。    这个是他当年最信任的臣子,当年自己倾尽了所有,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支持了他。    自己对他那是有着无限的期望,希望他能替大明打好这生死存亡的一战。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十三万大军灰飞烟灭,辽东除了一个宁远全部落于建虏之手。    祖大寿,曹变蛟等将领,尽皆投降或者被杀。    当时整个朝廷并不知道他投降了,自己听闻后还大为震动,自己亲自设九坛祭祀于他。    希望天下所有人向他学习,然而当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却接到情报说他投降了建虏。    顿时整个京城哗然,自己到现在还记得那种感觉,哪怕是皇陵被掘,自己也没有感到如此的屈辱和愤怒。    崇祯压着怒气说道:“永明提他干嘛,他就是我大明的耻辱,难以洗刷掉的那种。”    杨永明笑道:“陛下想不想知道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    这一下顿时吊起了崇祯他们的胃口,要知道他在明朝的名气可谓是臭不可闻。    日后建虏坐了天下,该不会博了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名声吧?    杨永明看出了他们的担忧,笑道:“此人不论是在明朝还是在清朝都是个能臣,这不可否认。    唯一可惜的就是他风骨欠佳……”    杨永明将后世对洪承畴的评价与崇祯他们说了一遍。    最后结尾道:“黄道周曾作对联,一副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崇祯听后舒了口气道:“该,该啊。”    等到崇祯面色缓和下来后,杨永明说道:“陛下,在建虏入关以及快速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吴三桂和洪承畴出的力气是非常大的。    洪承畴和投降的祖大寿等人不同,祖大寿说到底也只是一介军阀是个武夫。    他对于关内的情况并不了解,而且祖大寿投降建虏后一言不发,对于建虏并没有什么帮助。    可洪承畴完全不一样,他曾在大明多处为官,对于大明的了解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也因此,他对于大明的危害,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洪承畴降清后,不仅为建虏立了许多战功,还给皇太极出了不少点子,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在建虏入主中原后,也为建虏能够迅速安定天下做出了不少功劳。    比如顺治元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时,洪承畴向多尔衮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    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    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    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    向明朝官民发布出师告示,结果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收到极大的政治效果。    在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