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天降正义(三)  (第1/3页)
    大宋对制式武器管制比较严格,但是朴刀却不在管制之列。    古人外出多以步行,世道不太平,野外、芦丛、山间多有野兽出没,携一口朴刀,防人、防兽、防虫子。带口朴刀走山过岭,亦可劈斩荆棘,开出行路或砍柴草生火作饭,亦武亦工。    人以刀为胆。刀以技艺为强。    所以大宋很多普通人擅长朴刀术。    朱仝只是乡间地主,擅长的是郓城县附近流传甚广的水陆朴刀术。名字很土,招式也一般。    而云天彪出身将门,家学渊源让他从小学习青龙偃月刀,刀术精湛,根本不把朱仝的乡间武术放在眼里。    “白云盖顶!”    云天彪使出了关圣十八刀中的第二式,二十四斤的青龙偃月刀举重若轻,如白云悠悠飘来,当头覆盖。    似慢实快,似轻实重!    朱仝不敢怠慢,举起朴刀,闪身撩拨。    “当啷!”    两件兵器一碰,巨大的力量让朱仝差点握持不住手中兵器,青龙刀顺着被荡开的朴刀直劈在朱仝原本站立的位置。    “好险!”    幸好刚才没有硬拼,而是闪身躲避,否则哪有命在。    “横扫千军...怀抱月!”    云天彪见朱仝躲过,左步前虚,青龙贴背向右旋,速度又快又猛。    青龙偃月刀长一丈,朱仝根本来不及逃出攻击范围,只能咬牙横起兵器进行格挡。    “啪!”    刀刃扫过朴刀长柄,应声而断。巨大的青龙刀身划过朱仝胸膛,带出一蓬血花。    云天彪脚步不停,右腿成弓,青龙刀在腹前一横一划,如同满月,形成二段击。    “唰!”    锋利的刀头划过颈前,惊起汗毛直竖。    这才是“横扫千军怀抱月”的完整版。    朱仝险之又险的侧头避开,几绺长须躲闪不及,被切落于地。    “青龙摆尾!”    云天彪得势不饶人,使出必杀第三式,一个转身侧劈,誓要将朱仝格杀当场。    朱仝手持半截朴刀,格挡刀锋,就地一滚,躲了过去。民间朴刀术从不注重个人形象,无论多么狼狈,只求实效,刀出则必杀、人至则必制。    “哼,算你有些本领,竟然可以躲过我的必杀三刀。”    云天彪的作战风格也向关老爷看齐:前三刀必用全力,威猛无比。    但如果有人能顶住前三刀,关老爷就要继续蓄力,往往就要五十回合之后再见分晓了。    朱仝手持半截朴刀,鲜血洒满衣衫,滚地时粘上泥土,腥味扑面而来,喉头有些干,咽口唾沫,腥中带咸。    这场不好打了,朱仝暗暗盘算,想不到云天彪的武艺如此高超。    但战斗不就是如此吗?从来没什么必胜只说,只有打过才能知道谁强谁弱,打赢了站着,打输了躺下。    朱仝只剩下半截朴刀,于是发挥水陆朴刀术的灵活身法,将劈、斩、撩、搠、翻、扫、抹,灵活施展。    两个用刀高手在平地上腾挪跳跃,互有攻守。    朱仝朴刀术有八个杀招,称之为撩阴刀、截膝刀、抹颈刀、搠心刀、反手刀、绞缠刀、藏身刀、扫叶刀。每一招都有快速决定胜负的能力,但朴刀折断,这些招式就难以施展。    半截朴刀当做腰刀用,攻击距离过短,只能冒险近身了。    主意打定,朱仝矮身躲过云天彪一刀,攻入近前,短收短打,让云天彪有些束手束脚,叮叮当当,两人对战二十余招。不分胜负。    周围百姓看到朱仝为了护塔挺身而出,朴刀断了仍不退缩,大声为他叫好。    县尉赵能佩服朱仝的勇气,让他出头,他肯定是不敢的,正因如此,才对能做常人所不能的朱仝感觉敬佩。    “这云天彪一直拿关公自比,见对手兵器折了也不说重新给一个,这气度可差远了。关公见黄忠马失前蹄,还说一句:换马再战呢。”    赵能也就只敢嘴上抱怨两句了。    宋仁和风会看了看天色,又见云天彪迟迟不能拿下朱仝,暗暗焦急。    “总管还是有些意气用事了,对这种闹事的地方小吏,派众官军围杀便是。现在弄得不上不下,有点不好收场啊。”    “周围百姓情绪都被调起来,即便总管拿下朱仝,怕也难以吓退这些热血上头的刁民。”    宋仁和风会对望一眼,似乎在琢磨着要不要插手,尽快结束战斗。但谁都没有出这个头。    宋仁一向自我标榜为儒将,这种斗将的粗活,最好不要找我。    风会满脸胡须像个粗人,但心思细腻,自己帮手的话,胜了也会被总管埋怨,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可不做。    而且,我们还得防备晁盖来袭呢。    两人又对望一眼,心领神会的错开了目光,巡视四周,似乎想要把晁盖从人群中找出来。    结果一无所获。    晁盖不会真的不来了吧?他对自己的成名之塔都不在乎?如此淡薄名利?    正在此时,只见北方高坡处出现六骑,当头一人骑一匹赤红马,身穿金漆山文甲,披一条蓝色金边大披风,迎风而立。    “晁盖在此,官军焉敢放肆!”    一阵炸雷般的大吼,如同开了24k大喇叭,震慑四方。    “是晁天王?”    “晁天王来啦!”    “太好了,晁天王来了,就什么不都怕啦。”    周围百姓看到晁盖六人,心中振奋,嗡嗡的议论纷纷。    “太好了,晁盖入我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