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不分先后 (第1/2页)
在众宦官簇拥之中,没过多久,弘治皇帝和朱厚照已经离开了奉天门。 随着圣驾的离去,跪地相送的文臣武官也纷纷站起来。 虽然负责监察礼仪的鸿胪寺官员仍在,但既然已经退朝,那么众臣自然无须再像候朝时那般拘谨和局促不安。 弘治皇帝移驾而去,文武百官也要回到各部司当值。 众人步往午门之时,多为三三两两结伴,有不少人更出言交谈着,他们似乎不计较官阶秩级之高低。 此刻,吏部尚书马文升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戴珊,就几乎并肩而行。 只听见马文升出言道:“戴总宪,你可切莫着急回都察院当值。” “马太宰,老夫岂能先回都察院,今日自然仍前往吏部。”戴珊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马文升亦笑了笑:“吏部与都察院奉旨考察来朝之在外方面有司官,若戴总宪不至,那考察大计又何以能继续?” 马文升口中所称的“大计”,亦叫“朝觐考察”。顾名思义,也就是趁地方官员前来京师朝觐之时对其加以考察一番。 “大计”,是大明效仿成周时期对官员的考课方式,每三年对全国地方官员所进行的考察制度。 这一定期考察地方官员的大计制度,是老朱于洪武二十九年所定,所定的时间即为“外官三年一朝,朝以辰、戌、丑、未年”。 朝觐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布政司和巡按司的正官,以及府、州及县的正官。 每逢大计之年,如无特殊情况,以上的这些地方官员均要齐聚京师,接受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的考评。 经过一番考评后,吏部会对一应地方官员作出涉及去留或者黜陟等的考察结论,然后上呈皇帝,由其最终裁决。 如今已是弘治十五年,为壬戌之年,正是地方官员朝觐考察之时。 --- 位于大明门北侧,与户部几乎紧邻的吏部,此刻可谓是“人山人海”。 聚拢在吏部的这些人,几乎全是头戴着乌纱帽、身穿杂色团领衫、腰束带以及脚蹬皂靴。 他们身穿的那件团领衫所绣的图案,虽然均为飞禽,却大不相同,有云雁,亦有白鹇,更有鹭鸶。 这些人显然均是大明的文官,只是官阶品秩高低不一而已。 虽然这些文官几乎将吏部挤得“水泄不通”,却没有多少喧闹之声。 细细一看,在数名官吏的指引之下,不少文官更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那长长队伍的最前端,是在吏部最靠里面的一间厢房之前。 虽然眼前这间厢房的房门是虚掩着的,但排在队伍最前列的官员没有贸然进去,仅微躬身躯站于一旁等候,而且还是满脸恭敬的模样。 厢房之内,在最靠里的那堵墙垣前方二步左右,摆着一张甚长的公案,其中的一侧还摆着一叠约莫有半尺厚的文书。 二名戴着乌纱帽、身穿杂色团领衫,头发已花白的男子,正端坐于这张甚长的公案之后的椅子上。 这两名年纪颇大的男子,正是吏部尚书马文升和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 在那甚长的公案左侧不远处,另摆着一张约四尺长、尺许宽、二尺余高的桌子。 那张相对较小的桌子之后,却坐着两名中年男子,亦戴乌纱帽和身披杂色团领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