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81章 受惊了 (第1/2页)
李现在没有官职,但却能够随时向皇帝上奏本。|他的折子,都是第一时间转呈皇帝案前的。 甚至皇帝还经常派人去问李一些事情。 这种虽身不在朝,但却依然还能经常跟皇帝保持联络通信的特殊,让朝野无数人羡慕。甚至现在都有人喊李为白衣宰相,不在朝,一样能够影响朝局。 摊丁入亩的奏章,直接动用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帝面前。 李的奏章一向跟他的人一样独特,没有什么过于华丽的词藻,没有那么套话空话。都是直接就上干货,条理清晰,论点明确。 “摊丁入亩?” “纳钱代役?” “不抑兼并?” “永不加赋?” 李世民越看越震惊,李的把他奏章里的几个重要点,直接来了个加黑加粗,高亮显色。 这四句,十分吸睛,有bsp;但却不是标题党,而是干货。 房玄龄本来在阅读汉京转来的奏章,听到皇帝一句接一句的惊叹,也连忙扭头过来。 他一看那奏章上贴着红色条子,就知道这原来是李的奏章。 “赵国公又有什么惊人言论吗?” “不是惊人言论,而是又一个新法。罢租调庸制,停均田法,推行两税法,还要摊丁入亩,甚至是纳钱代税,两税征钱,并且不抑兼并,还提出永不加赋。” 李世民边说边摇头,他一直跟李保持着联系,许多朝廷大事也要特意派人去询问李的意见。可是现在李上的这道奏章,也太让他震惊了。 李说的每一条,他听后第一感觉就是荒谬。 “罢租调庸制?停均田制,这可是国朝根本,李到底在说什么。”连房玄龄听了都心中惊骇不已。 均田制,租庸调制,这正是当年西魏以三国之最弱,却能败北齐成为北方霸主的根本啊。此后的北周、隋,都是沿用这套制度,才迅的恢复生产力,增强了国家实力,然后隋朝才能统一天下。 甚至隋能够开创开皇盛世,也与这套根本制度离不开关系。 可是现在,房玄龄一向推崇称赞的李,居然说出停均田,罢租调庸这样的话,他真是昏了头吗? 倒是长孙无忌,以前反对过李几次,结果每次最后都被打脸,这样啪啪啪多次之后,现在长孙无忌已经有了深刻的领悟。 不过李出了什么惊人言论,都先别急着下定义,先仔细看清楚了再说,不能一而再的把脸伸过去给李打了。 “陛下,李说这些,总应当有他的论点,得有一个站的住脚的说辞啊。李又不是老迈昏庸,他比陛下还年轻呢。我觉得,李肯定大有深意。” 被大舅子一说,李世民这才算是稳了稳心神。 重新拿起奏章,这次直接无视那几个加黑加粗高亮显示的词,专心的看了起来。房玄龄长孙无忌宇文士及杨恭仁几位宰相这个时候也都等不及,好奇的站到一边探头去看。 “我摊开来,大家一起看。” 奏章是折册,直接拉开,就成了一个长册。 奏章摆在案上,君臣几个一起看。 “李的字还是这么丑!” “嗯,估计他是写不好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先嘲笑了下李的字。 “其实赵国公的硬笔书法不错的,开创流派。不过这毛笔字,确实没进步。” “什么没进步,他根本就是懒得练。有功夫,都忙着去赚钱去了。” 房玄龄仔细的看着奏章,洋洋洒洒的奏章很多字,但却写的非常清晰。 “摊丁入亩,原来是这个意思。细一思量,似乎也并没有问题啊。”房玄龄道。 李世民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后悔自己刚才太过大惊小怪,失了帝王的稳重。 “这等于是废除了人头税,以后征的是财产税。”长孙无忌也惊叹着道,并且一句话就总结出了李这摊丁入亩的精髓之处。 废人头税,征财产税。 丁税按人头来收,但许多百姓较穷,他们本身是没钱的。尤其是他们很难抵抗灾害,一旦遇灾,那么他们可能就没钱交税。 而财产税,以田地财产来定户税定地税,然后把丁税这部分摊到田赋里,纳税的主力就成了拥有田地最多的地主们。 同时,李的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地主都要交税,这等于是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进行的财政收入,也相对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另外一方面,摊丁入亩,把丁役也折为役钱,摊入田亩之中,进行的税收也简单了许多,征收起来容易,计算简单。 “玄龄,你怎么看这摊丁入亩?”李世民心里也觉得李这个新法,似乎挺好。但好的政策构思,到底能不能推行实用,这却还是一个问题。 他们得先考虑好这个新政,会有哪些好处,同时又会遇到哪些阻力,要权衡利弊得失。 房玄龄仔细的想了想。 “要推行此新法,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清量出贵族地主们的田地数量,把隐田清出来。再一个,则是贵族官僚地主商人都须一体纳税。如果不能做到这两个,则摊丁入亩,就不可能推行下去。” 哪怕现在朝廷的财政收入,工商关税这片,已经过了来自土地和农业的税收,但没有谁会觉得土地和农业的税收不重要。 摊丁入亩,就意味着要把原来朝廷收取的租庸调全摊入到全国的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