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69章抬棺入城 (第1/2页)
年号始于汉武,此后历代帝皇将这一传统保留下来,但凡遇到什么“天降祥瑞“或是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早前帝王所用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十四个,但到了明朝,皇帝便大多只剩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年号多少代表了皇帝对于整个天下的期许,也代表了一丝帝王的志向,大行皇帝定年号为隆武,便是希望大明能武运昌盛,击败东虏,收复河山。 隆武一生蹉跎,历经坎坷,早年忧愤国事,起兵勤王,却因为宗室的身份,被下狱软禁。 国朝倾颓,山河沦丧,南京安宗皇帝,杭州潞王监国,先后为清军俘获,国家危如累卵,民族将沦为奴隶之际,隆武挺身而出,一肩扛起了复兴中国的大任,励志恢复祖宗基业。 “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以殉国的大学士黄道周如是说。 “今上简朴,为天子之尊只着土布黄袍,宫中不许金银玉器,只用瓷、瓦,寻常布帛,无异于小农之家。” “从龙祗有五车书。” “上勤于政事,立志复兴,有中兴之祖,锐意恢复之气概。” ······ 相比与明朝诸多皇帝,隆武无疑比他们更像皇帝,他孤身一人,力图恢复已经崩塌的大明江山,想着能够光复南京,实行中兴之志,然而却崩于攻伐南京之役,带着无尽的遗憾,中道崩殂。 满清铁蹄践踏中原,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天下未定,江山未复,隆武有多少不甘。 大明隆武四年八月七日皇帝崩殂,大明朝衡阳郡王、大将军彦,以为皇帝复仇雪耻,遵循皇帝只葬南京的遗诏,起雄兵十万,会两路强藩,合围南京城,即为汉家雪耻,为汉人荣耀而战,也为了大行皇帝而战。 隆武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明军诸部突入南京,只可惜这一刻,大行皇帝已经永远无法看到。 南京城南,紫金山脚下,孝陵卫,王彦内穿甲胄,外罩一件白色素衣,腰间一条白绸腰带,六神盔上也系着白丝,唐王、金声桓等众多大臣都是如此。 数千甲兵俱缟素,白幡林立。 “殿下,郑国姓到了,仪式可以开始了!”礼部尚书顾元镜走上前来,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低声说道。 除了攻城的将士,皇帝必须第一个进城,王彦这是再给唐藩一脉竖立法统。 将大明法统从成祖一脉,转移到唐藩手中。 自此之后,从崇祯殉国以来,南方明朝诸多******,诸多藩王争立的局面,将自此结束。 隆武虽没有向王彦托孤,但他却要以托孤大臣的身份,强势回归中央,只有这个中央合法,被天下认同,他重掌朝政,才有意义。 而他有力挽狂澜,光复南京的功绩,声望如日中天,金声桓、郑成功都得靠边站。 这时王彦分开身边众人,走回灵堂,帐中诸人都默默地站立着。 他走的很慢,脚步显得的有些踉跄,立于两侧的大臣和唐王,见此心中也有些异样。 终于,王彦走到了灵柩面前,一腿单膝跪下,哆嗦着手扶在棺木上,忽然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痛呼,“陛下,南京,臣替陛下打下来了···” 皇帝崩殂已有十多日,虽然做了防腐,但天气炎热,尸体都开始腐烂,而大臣们该哭的已经哭过了,此时心中大多已经平复过来,更多的是打下南京的喜悦。 他们见王彦忽然涕泪横流,扶棺痛哭,不少人都呆了,傻了,因为即便是皇帝崩殂之时,衡阳王也没这么伤心,怎么打下南京后,现在反而哭的这么伤痛欲绝呢? “陛下与臣相扶至今,如今北虏尚据半壁,陛下中道而别,臣心甚悲。”王彦趴伏在棺木边,扶着棺木,失声痛哭道,“陛下,陛下,臣知陛下尚有不甘,未亲眼见证两京光复,然南京以在五指之间,陛下可以稍安,臣定不负陛下之托,完成陛下复兴大志,势灭东虏,以告慰陛下在天之灵!” 帐内的大臣见王彦如此,感性的文官们,不少也用衣袖擦起泪来。 唐王却看出一些门道,心道不好,王彦这是自诩为隆武遗志的继承者,要把他的活给干了。 这老人死了,哭的最凶,最狠的,自然是最亲近之人。 王彦哭的狠,一半是因为他心中确实感慨,另一半则是趁着人都在,哭给他们看,潜台词就是,他与皇帝亲着了,你们都没我伤心,所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