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罐头专利 (第1/2页)
还没走到食品加工厂门口,远远就嗅到里面飘出的各种食物的香味。 走到工厂大门外,门口放哨的两名门卫向王新宇他们行礼,并拉开了沉重的木制大门,把王新宇他们放进工厂内。 进入大门内,是一条平整的石板路,两边种着小树。等若干年后,小树长高,这就是一条林荫大道。 赵昌惠带着王新宇行走了大约百步左右,走到食品厂腌制rou类的厂房门口。 “婆罗洲的农民大量种植了番薯,番薯不仅可以给奴隶和俘虏提供了大量食物,番薯还能加工成粉提供食用。而番薯叶子廉价卖给养殖户用来养猪,猪都吃不完。养殖户每天出产的猪rou有剩余,就送到这里来加工腌制。”赵昌惠指着里面忙碌的工人向王新宇介绍说。 南洋气候炎热,养殖户无法自己在家里晾晒腊rou,只能卖给食品加工成来制造腊rou和腊肠。 厂房内的工人们忙碌着,把大块的猪rou切成一条条的,泡在用盐、酱油、红糖和黄酒调制成的料中浸泡。大约要浸泡三天,之后捞起来,送入烘干房经过几日时间烘干,即可完工,装箱之后送出厂外。 烘干房是一批工匠们自己想办法发明的,来自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人们喜欢吃自然晒干的腊rou,不喜欢用烟火熏干的。但南洋气候湿润炎热,无法自然晒干,于是从王新宇的卷烟厂中得到启发,从烤烟的办法中想到了烘干房的办法。这种烘干房全封闭的,用木炭在下面加热,使得里面温度上升,能快速的把rou类烘干。 除了rou制品之外,烘干房还能制造鱼干和各种海鲜干货。 制造干品。这些并不稀奇,食品厂真正的亮点是各种罐头的制造生产。 从两年多之前王新宇来到这里,就想到过生产罐头的办法。但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之前工匠们多次试验制造罐头,均没有成功。因为王新宇只是提出了设想,真正实践的时候。陶瓷的罐头封口在加热的时候出现了漏气或者破损,导致罐头密封性不严,结果生产出的《 《 ,食品几天后就坏了。 后来有人想出版法,用小酒坛装罐头,外面用泥土封口。可是加热的时候,因为罐子内部的空气受热膨胀,泥土封口破损,做出的罐头也就只能保存几天。接着又有人实验先加热,等加热完毕后再封口的办法。可是这种办法因为在封口过程中有细菌进入。生产出的罐头也保存不了太长时间就会损坏。 最终还是一位名叫林旺根的造酒工匠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制造的罐头,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是他的制造罐头的办法,只有他本人,他儿子和一位即将成为他女婿的徒弟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位工匠用什么办法来封死罐头口,而且保证不会损坏。 “制造罐头的这位工匠何在?”王新宇问道。 “他现在是我们厂里面的高级工匠,每个月可以领取十六两银子的工钱。”厂长张二娃回答道。 这张二娃本来是琼州军的功臣。从跟着王新宇进攻云霄、招安等地,到后来攻打琼州岛。再到缅甸勤王,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从一名小兵升为把总。但是在同吴三桂的清军交战过程中,张二娃受了伤,落下了残疾,于是被迫退役回到地方。 王新宇对每一位退役功臣都是有很好的安排,这张二娃被分配到南洋公司上班。来到了婆罗洲岛,先是当了一名银行职员,后来南洋公司扩大食品厂,张二娃就成为这里的厂长。 “走,带我们去看看那个叫林旺根的工匠。”王新宇道。 走到罐头加工厂房门口。外面的两名工人见到总经理大人兼南阳郡王亲自前来,连忙下跪行礼:“草民叩见王爷!” “都起来吧!”王新宇招呼道。 两名门口站岗的工人站了起来,王新宇又问:“本王能否进去看看?” “回王爷!”两名工人脸色紧张彷徨,“我们师父交代过的,他在工作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许进去。” “难道连本王都不许进去吗?”王新宇脸色一变。 那两名工人连忙跪下:“回王爷!草民不敢!可是草民也不敢违背师父的教诲!” 里面的林旺根听到外面动静,连忙带着儿子和准女婿走出,跪在王新宇面前叩拜道:“草民不知王爷到来,有失远迎,望王爷治罪!” “治罪?”王新宇冷笑一声,“本王这就治你的罪!惩罚你把你制造罐头的办法拿出来,让大家都学会!要不然就你们三个人做这事情,这罐头厂的产量要什么时候才能提高?” “王爷要治草民的罪,草民认罪就是!”听王新宇说要让人交出制造罐头的办法,林旺根连连磕头认罪,但却哭丧着脸,看起来就像是死了亲爹一样。让他把这办法交出来,确实就像是割他的心头rou一样难受。 林旺根原本是浙江的一名酿酒工匠,清军进入江南后,他逃难先去了舟山,在张煌言治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清军又占领了舟山,林旺根带着一家大小上了一条小船逃难。结果不知道怎么就漂流到了吕宋岛去。后来又听人说在婆罗洲岛人口少,土地多,于是他就来到了这里定居下来。当王新宇的南洋公司建立食品厂的时候,林旺根就想凭借着自己酿酒的工艺,能在食品厂混得不错,结果就进入了食品厂上班。 一开始林旺根在食品厂制造黄酒,一个月三两银子的工钱,虽然算是很不错了,但他还是不满足。后来听说厂长张二娃召集人实验制造罐头,他也就去试了一下。经过多次试验,他的办法终于获得成功,于是他就变成了一名高级工匠,每个月可以领到十六两银子的高薪水。这样的薪水,已经是很高的薪水了。当年银子的购买力大家都知道的。月薪十六两,足够一家大小过上很好的日子。要知道明朝的时候一位尚书的年俸禄也不过折合一百四十六两银子!他一位工匠,却能拿到那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