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吐谷浑欲归(二合一) (第1/2页)
裴旻现在很庆幸自己有一群得利的助手,因为他们的存在,自己离开了数月。 诸事的节奏却没有缓下来,一如他当初布置的一样,紧而有序的发展着。 尤其是他的秘书王维,心思细腻到令人发指。 裴旻不在的这些日子里,王维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整理成手札,记录下来。 裴旻只要看着王维整理的手札,几乎了解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身为上位者,他不需要事事插手,但大体的情况需要了解。真成了甩手掌柜,只有两种结局。 要不就是逐渐给架空,要不就因丧志而留不住人。 在这方面,裴旻还是很注意的。 为了给娇陈过生日,裴旻提前四日,日夜兼程赶到凉州。 张旭、公孙幽、公孙曦以及交河公主一行人还未抵达。 裴旻也让王维做好迎接的准备,交河公主名义上还是公主,固然与皇家没有半分钱干系。表面上依然是代表皇家嫁给突骑施可汗当老婆的,基本的礼节还需到位。 当然裴旻的主要目的还是迎接张旭与未来媳妇与小姨子。 他们要在黄昏左右才抵达,裴旻也不急着出迎,在府中看着王维特地整理的手札。 急促的足音响起。 相处久了,只凭脚步声,裴旻即能断定是来至王维,往殿外看去。 王维一脚踏入殿内,说道:“国公,子亭守捉传来了一份血书!” 裴旻神色骤变。 多年的相处,王忠嗣就如他的家人一般。固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却真心将之视为自己的弟弟。 子亭守捉是军事要地,大唐、突厥一但起战事,那里首当其冲。 这子亭守捉传来血书,裴旻心脏忍不住打鼓,以为是吐蕃撕毁了盟约,大举入侵了。 一步并作两步的抢上前去,劈面将血书夺了过来。 双手打开一看,见开头写着“致敬伟大尊贵的天朝裴国公……” 看到这开头,裴旻瞬间安心了,也只有外族人才会称呼他们为天朝。 天朝上国,也是周边附属、藩属国对于他们华夏强盛时期的尊称。 裴旻认真的往下看去,眼中渐渐的闪过一丝异彩,将血书塞给王维道:“你看看!” 他激动的来回走了两步,王维见信中内容,也忍不住笑道:“吐谷浑愿意内附,实是天大的好事。” “不错!” 裴旻眼中闪着灼灼神采,有点怀疑今年是不是自己的本命年,刚一开春,老天就送给他这么一份大礼。 吐谷浑源于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吐谷浑也是一个人的名字,叫做慕容吐谷浑。 四世纪初,慕容吐谷浑与弟弟慕容廆有了纠葛,率领本部西迁,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陇山,至陇西之地枹罕草原,以此为抿点,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甘肃、川蜀西北,以及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 吐谷浑也因占据着青海湖这个风水宝地,渐渐发展壮大,成为西方一大强豪。 只是好死不死,吐谷浑跟中原作对,先让隋朝的杨雄、宇文述打的落花流水,又来李靖、侯君集灭国。 经过几起几落,吐谷浑分成了两部。 一部已经融入大唐,成为大唐子民,还有一部让强盛兴起的吐蕃收入帐下。 原本吐蕃是一高原民族,麾下兵士以山地步卒为上。正是因为吸纳了吐谷浑,引入了他们的养马骑射技术,这才拥有了横行西南方的实力。 不过吐蕃固然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已经有了封建社会的风貌,但骨子里依旧是奴隶社会。 作为亡国之民,吐谷浑依附吐蕃的百姓,地位远无法与吐蕃人平起平坐,有着很明显的阶级差距。 这一点与唐朝有着鲜明的对比。 唐朝最大的特色就是包容,海纳百川。 不问种族身份,只要一心向唐,皆能为大唐接受。 这血书中,吐谷浑的遗民首领也痛哭流涕的诉说自己在吐蕃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希望能够投入天朝上国的怀抱。 “将子寿、林甫、少伯、季凌、达夫叫来!” 裴旻让王维将张九龄、李林甫、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一并叫来商议。 裴旻将血书交由五人过目。 五人中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先后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们都是直臣。 这对家国有益,他们能够发出由衷的喜悦。 李林甫却陷入了沉思,在想着此事有什么可以cao作的空间,利于自己的表现。 张九龄道:“此事确实是一件喜事,但细细想来,却也没有那么容易。这个叫慕容延的原吐谷浑皇族说他能号召八万吐谷浑百姓归附,八万,可不是小数字。一但动起来,吐蕃不会坐视不管。必然派兵追击,能有多少抵达我唐境?” “要注意的是,我大唐与吐蕃现在关系友善,双方往来密切。此事会不会导致彼此不合?造成纠纷?牵扯的关系大多,需要逐一商讨。” 李林甫直截了当的道:“张兄观念过于陈旧,我大唐与吐蕃是宿敌,所谓友善,就是笑话,往来密切也是假象。一但有任何异变,首先对我朝翻脸的,必定是首鼠两端的吐蕃。国公对此心如明镜,故而即便吐蕃再有诚意,国公对于莫离驿与瓜州这两地的军备毫不松懈。” 王昌龄、王之涣眉头皱了皱,没有多什么。 裴旻微微暗笑,比才华文采,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他们要甩李林甫十条街,但比心机深沉,他们三个加起来也勾不着李林甫的脚板心。 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他们是志向相同,关系极为密切。 而李林甫连词字大意都认不全,跟他们不是一路人,双方有着明显的隔阂。 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世人称呼为曲江风度,让人心仪。他与李林甫是天生的对头,也导致王昌龄、王之涣对之不喜。 但是他们三人根本就奈何不得李林甫,随随便便的一句话,李林甫不但夸了裴旻高瞻远瞩,也堵住了二王的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