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章 修行(下) (第2/2页)
祖释迦牟尼曾经舍身饲虎,我若是为民葬身虎口,也算死得其所。再说,老大,我也不会死。我小的时候,曾经与一只老虎面对面坐了一个多时辰,它都没吃我。所以,我一定能想法平定四会的虎患。” “真的?” 慧能点点头。 猎人们想起慧能与野猴子戏耍等种种的不可思议,便不再阻拦他。 慧能只身来到四会县猛虎出没的地方。他虽然不怕死,但也不想无谓地被老虎吃掉。他努力思索着幼年时期与猛虎相对的情景。他那时心不在焉,根本不知老虎就在身边,既不因害怕逃避,又不因自我保护而防卫,所以,人与虎虽然面对面,但并不对立。由此可见,人若是没有害虎之心,老虎便也没有伤人之意。 他再次想起了释迦牟尼佛舍身饲虎的故事,心里马上想到:老虎吃人,是因为饥饿;若是肚里有食,它当然不会冒险咬人。人们常说:饿虎扑食,饿虎难挡。饿虎之所以凶残,是因为饥饿威胁着它的性命! 慧能心中持着降魔神咒,在两只老虎伤过人的山野里察看。他发现,这里的山民在开春之前放火烧荒时,将方圆几里山野里的茅草都烧光了。以草为食的兔子、野羊、梅花鹿等没了食物,远走他方。老虎是一种有相对固定捕猎地盘的猛兽。它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找不到草食动物,肚子饿时,自然会攻击闯进来的人类。
于是,他在念佛持咒祈祷的同时,用县衙的赏银,让村民买来一些食物,投放到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并渐渐将食物投向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天感地化,那两只猛虎终于潜入大山深处,不见了踪影。 四会一带的虎患就这样平息了。后来,慧能在这里烧炭为生,隐居多年。人们为纪念他,将这一带的山野叫做“扶卢山”——扶持卢氏之意。唐朝末年,人们在山下修建了一座寺院,名曰:六祖寺。 慧能平息虎患后,又回到了猎人们身边。 有一天,猎人们正在林中穿行。突然,他们发现一只大鹿站在空地上。老三悄悄拉开弓,“嗖”地向鹿射了一箭—— “啪!”未射中,箭支射进旁边的树干里。但是,那只鹿站在原地未动。 老三又搭箭拉弓。老大制止住他,悄声说:“千万别再射了,鹿的听觉最灵,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得没影了。而这只鹿一动不动,太奇怪了!咱们千万别冲撞了山神。” 猎人们悄悄摸过去,看到地上一只小鹿被伏弩射死了。大鹿就站在小鹿身旁。老三跳过去一推,大鹿砰然倒地。原来它早已气绝多时。 老三乐得蹦高:“这回赚啦,伏弩射死了一只小的,还搭上了一只大的,我们发财啦!” 老二在大鹿身上察看了半天,说:“奇怪,这只大鹿是怎么死的?身上连一点伤口都没有。也不像是病死的,更怪的是,它竟然站着自己死了。” “管它怎么死的呢,只要rou没坏就行。” 老大沉思了一会儿,对老三说:“你剖开它的肚子看看。” 老三剖开鹿腹,看了一眼,吓得一跳老远。 猎人们同声问:“怎么啦?”老三声音颤抖着说:“它、它的心炸啦,肠子也断成好几截……” 老五问老大:“大哥这是怎么回事?平白无故,大鹿的心怎么会碎了呢?” 老大虎着脸不做声。老二悄悄对老五说:“地上被射死的小鹿,一定是这只母鹿的崽子。母鹿见孩子被射死了,气血攻心,也就……” 老大没好气地吼道:“别他娘的说啦!呸!呸!真他娘的晦气,把它们埋了算啦!” 当天傍晚,猎人们围坐在火盆前,一个个垂头丧气,心里沉甸甸的。老大坐在一旁,用手指甲反复掐着茅草。半晌,他终于打破沉默,缓缓说:“我不想再干这杀生害命的活儿啦。” 老二迎合道:“我也不想干啦。听说,像咱们这种杀生的人,死后会堕入地狱,上刀山,下火海,进油锅。然后再转生成畜生叫别人一刀一刀地宰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