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_1218.人权与人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218.人权与人性 (第2/2页)

也构成了人性固有的普遍性。

    人性乃是优良道德规范制定和实现的基础和源泉,优良的道德是符合人性的道德,是需要传承和弘扬的,这里面包含以前的国学的精华部分和后来的为人民**的思想。评论很尖锐地指出: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贪污受贿成了很正常的行为,黄赌毒成了公开的交易,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成了熟视无睹,混乱的男女关系成了世界新闻,道德底线如此脆弱不堪,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从实践中*索出了一条可悲的规则:不遵守底线所带来的暴利和好处,远远大于由此带来的惩罚,也大于绝大多数人老老实实遵守底线获得的收益。

    评论到了这里才开始说到了正题:贪官污吏**霸道,反贪局和纪委监察部门就是降妖除魔的执法者;官商勾结、黑道猖獗,深牢大狱和注*针头就是他们的最后归宿,法官也是社会秩序的执法者;武万全的大哥臭名昭著、恶贯满盈,武万全的老婆不守妇道、不尊人伦,做出那些叫人唾弃的卑劣勾当,还狼狈为jianian,使得武万全的父母痛不欲生、大嫂无家可归、乡邻不可容忍,所以,武万全别无选择,他就成了那个肯定要出现的执法者。

    评论最后说:也就是说,在爱恨情仇之中,武万全不得不用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彻底、一劳永逸的方法去*夺那两个毫无廉耻的**的生存权,从而保全绝大多数人最基本的人性,这就是那个案件的关键所在,也是武万全注定会得到很多人同情和支持的原因。因为我们正在拨乱反正,我们正在正本清源,我们正在重塑形象,我们正在用我们的努力告诉这个世界,在中国,人性是第一位的,当然是那种正义的、善良的、优秀的。

    《峡州晚报》是峡州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刊,也是私人订户最多的一份小报。每天厚厚的二三十个版面,三分之一是广告,还有三分之一是转载,只有三分之一是自己的文章。那些做生意闲下来的商户、居家的做完家务活的主妇、开的士停在路边等乘客的司机、写字楼的那些中午休息白领和一些刚忙完的小企业主们翻开报纸的时候,刚开始根本没有读懂那篇评论想说明的究竟是什么道理。有些坐在机关闲着无聊,把好几份报纸统统翻了个遍的公务员才想起了《峡州日报》的那篇文章,才明白这就是两家报纸在公开叫板,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才纷纷开始对那个几乎被遗忘的凶杀案引起重视。

    所有的人都承认《峡州晚报》的那篇评论比《峡州日报》的那篇报道文笔好得多,而且很有条理,也很有说服力,甚至有人猜测撰稿人是一位老先生,不然的话怎么会知道荀子是谁。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峡州晚报》那个署名九斤的人究竟是谁,南正街和二十四号楼的人都知道,可他们不会说,因为他们都知道,那仅仅只是一场较量的开始。

    又过了几天,峡州电视台也加入到这场关于人权和人性的纷争里面来了。他们做了一个叫做《亲历者说》的专题节目,也就是那个梳着波波头的女记者徐汉美花了三天时间,到那个县级市的案发现场和一些集镇乡村对那个凶杀案的一些亲历者和随机遇到的一些路人进行了现场采访,剪辑成历时一个小时的采访实录。看得出来制作的很匆忙,镜头也有些摇晃,光线也有些不太均匀,有些地方焦距也有些虚,可是很真实,也代表和反映了各方的意见和观点。

    武万全的大嫂是一个很普通的农家妇女,一看就给人留下柔顺和勤劳的印象。她在镜头前哭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不是我不想和那个人离婚,也不是不想让那两个人称心如意,可是我万一走了,这个家怎么办?两个老的怎么办?小叔回来怎么办?要是光想着自己,离了婚出去随便找一个男人也总比那个没心没肺的强。可我在这个家里已经五六年了,两个老人就是我的爸爸mama,我总不能看着自己的爸爸mama连口水也没有人端给他们喝吧?

    这番话很能打动人,不少人都是看了这个镜头才决定支持武万全的。

    武万全的母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总是反反复复的说武万全的大嫂如何贤惠,就和自己的亲女儿一样,她对那位女记者说的很实在:像我这样一个整天瘫在*上的穷老婆子如果没有她的照顾,早就死了八回了。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后悔:不管怎么说,还是我不好,武松问我怎么办的时候,不应该还骂那个狗东西的。我应该先告诉武松,把那个**弄成个残废,以后不能出去害人做坏事就行了,再怎么说,他也是他的大哥。

    有人赞成他母亲的说法。

    而武万全的那个衰弱得似乎连风都可以吹倒、几乎离不开药的老父亲却有着自己很清醒的见解,认为武万全做得很对,也很解恨。那个老人对记者承认,正是因为自己年老体弱,不能亲手杀了武万全大哥那个孽种,所以才命令武松去杀了那个**的:我要是有一点办法,早就把咱们武家的那个败类给杀掉了!那个老人想请女记者对法官求求情:能不能让我代替我儿子去死?他还年轻,这个家里离不开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