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_第299章 海上丝绸之路(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9章 海上丝绸之路(2) (第2/4页)

思的点点头,自言自语的说道:“难怪。”

    敢情顾陆两家争的,不是两艘船,而是两个聚宝盆啊!

    沈若依继续说道:“其实啊,传言都是假的,日本航线虽然利润丰厚,可是如果时机不对,说不定也会亏本的。日本时不时都会爆发战乱,如果靠岸地时候刚好遇到战乱,那就麻烦了。”

    事实上,除了战乱之外,日本和新罗地民众数量毕竟少,也贫穷,消费能力很低,不能满足海上贸易的需要。对于贸易商人来说,日本经常陷入战乱,是他们非常最苦恼地事情,这次遇到并建立贸易关系的日本人,没准下次返回的时候,就已经变成鬼魂了,他所占据的地盘也都换了主人,一切又要重新来过。此外,还有些战败的日本人,架着小船在海上流浪,专门打劫来往的商船,对过往的商船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日本的天皇呢?”刘鼎忽然问道。

    “什么天皇?”沈若依不解的说道。

    刘鼎皱眉说道:“就是他们日本国的皇帝啊!”

    沈若依很费劲的说道:“我知道日本国的皇帝,不过,好像他们的皇帝和我们的皇帝不同,不管事,不起作用。我以前听父亲说过,每次日本遣唐使到来的时候,我们都以为他们是日本皇帝派来的,可是最后才发现,原来不是,其实都是日本皇帝手下的人派来的,有的是有实力的大名,有的是权臣。至于日本皇帝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天朝从来都是不知道的,以前据说有个日本皇帝叫做嵯峨,会写天朝的文字,还会作诗,可惜天朝也没有人见过他。”

    刘鼎神色古怪的说道:“原来是这样的。”

    沈若依奇怪的说道:“有什么奇怪的吗?”

    刘鼎的脸色逐渐地恢复正常,慢慢的说道:“不奇怪。你接着说,说南边的。”

    沈若依好奇的看着他,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接着说下去。

    由于日本市场地不稳定。一早就有贸易商人将眼光瞄准了南边。这就是南洋航线原来越受人欢迎地原因。现在所说的海上贸易,基本上都是指南洋航线,也就是从扬州、杭州、泉州、广州等地出发,沿着南洋一直到波斯甚至是更远的红海地区,沿途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使得贸易的货物种类也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唐朝的海上丝路造就了一批繁荣地城市,其中不乏像广州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登州,明州,安南,泉州等都因曾唐朝的海上丝路而兴起,但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还要数广州。广州在隋时为南海郡,户数不多,不能算是一个大郡,不过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仅靠海上贸易已相当繁荣,到唐朝时,广州的地位就急促上升。

    曾载:“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唐朝时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广州得以继续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唐朝的第二大国际都市,作为唐朝的海外贸易的中心,“从广州驶出和驶入港口的,有印度、波斯、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地船只,中国的船只也从这里驶往印度、阿拉伯等地”。说,唐代有些年份,来广州的舶商人员高达万之多。唐人称广州为“雄藩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自唐朝以后,广州成为南海对外贸易的枢纽,甚至在“安史之乱”时期都未受到影响。

    由于隋唐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当时世界上一些较有影响的国家无不与之有贸易关系。各国到唐的使节。均要贡献本国物产,唐朝也会依礼回敬。同时为了表示天朝物产丰盛。唐朝通常还会给各国使节按级别进行赏赐。这实际上是以国际礼仪的形式进行官方贸易。与显示国力地官方贸易相比,唐朝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其日益活跃的民间交易。例如,黑衣大食,除了多次向唐派遣使节外,商业上的往来则不可胜数。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有许多从海路上来的大食商人。他们成立特别的居留地,叫“蕃坊”,在当地影响很大。与此同时,中国商人也走出国界。

    遗憾的是,黄巢进入广州以后,大开杀戒,只要看到异族,即刻处死,事后粗略统计,在广州至少万外国商人被杀。“从此以后,穆斯林商人和中国商人便在马来亚的卡拉巴尔通商”。另据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也有本地地羊皮筏子”,“市场有从中国运来地瓷器、丝绸和麝香”,“城里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

    “广州啊广州……”刘鼎自言自语地说道。

    “广州……”沈若依也满怀遗憾。

    刘鼎的身份特殊,沈若依可不敢说得太多,她很快错开了广州这个敏感的话题。

    唐朝海上丝路的兴起与繁荣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很强的时代背景的,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注定了海上贸易的繁华,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陆上丝绸之路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无法满足东西贸易交往的需要。

    首先,陆上贸易很易受到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唐朝中期以后,中亚地区被土尔其等民族控制,高仙芝战败于恒罗斯城,唐朝的势力就完全退出了这一地区。“安史之乱”之后,黄河流域历经战乱,民生凋敝,生产力严重下降,即使西域通道重新打通,也没有足够的货物进行贸易了。

    陆上丝绸之路阻塞,此后日益衰落,慢慢就销声匿迹了,到刘晏整顿财政的时候,已经压根儿不提路上丝绸之路。其他国家也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亟盼开辟海上路线进行贸易。罗马帝国为了摆脱安息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曾于东汉时期试图开辟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例证。

    其次。陆上交通受自然条件限制严重。路途遥远,环境、气候恶劣,运输工具单一,再加上所运送物品对自然条件依赖较严重。使得陆上交通日益被人舍弃。海运的出现则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有很多陆路所不及地优点,所以海路日益兴盛,并最终取代了陆路,成为主要的运输途径。

    唐时经济的繁荣,成为海上贸易发展的基石。唐中期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全面繁荣。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前所未有地高度,为海上贸易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中期以后,北方衰败,经济重心南移,加上南方多良港,使得对外贸易多取道海路,客观上也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唐朝时实行鼓励和保护外商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国商人的热情。太和八年,唐文宗曾下达谕令:“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如闻比年,长吏多务征求,嗟怨之声,达于殊俗。况朕方宝勤俭,岂爱遐琛?深虑远人未安,率税犹重,恩有矜恤。以示绥怀。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仁其来往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