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4章 有朋自远方来(5) (第2/4页)
山东等地,以他和刘鼎的关系,肯定不会让食盐轻易的流入鹰扬军地辖区,这就意味着,中原地区地食盐供应,也必须由鹰扬军自己解决了。 偏偏这些地区可能有较多的人口,还是鹰扬军无法忽视地战略要地。没有盐,民众的生活就要受到极大的影响,没有盐,他们就容易被人煽动起来闹事。朱温虽然离开了开封,可是他到底在这里埋藏了多少的潜伏势力,谁也不知道,一旦食盐的供应出现大问题,民众很容易就被煽动起来闹事。黄巢的教训,可不能在鹰扬军的辖区内重演。 殷红林在调查中还发现,随着食盐的供应日益紧张,私盐贩卖因此也是屡禁不止,主要是利润太高了,铤而走险的人大有人在。要知道,当初刘鼎的老子黄巢,可就是依kao贩卖私盐起家的,现在也不缺乏这样的人。最起码,在镇海地区,就有许多活跃的食盐贩子。殷红林甚至发现,有些盐贩子,背后还有某些实权人物的支持,例如金陵府的裴家。私盐贩卖获利甚丰,但是钱都入了私盐贩子的口袋,鹰扬军的税收却是白白的损失了。 殷红林报告着详细的数据:“目前我们自己能够生产的食盐,每年不到两千石,缺口已经很大,光启二年,每斗粗盐不过八百文,现在已经上升到一千四百文,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若是短期内不能增加粗盐的供应量,一旦每斗粗盐的价格上升到两千文,任何的法律制度,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了。” “根据属下的计算,要满足洛阳、郑州、汴州,以及未来蔡州等地的食盐需要,我们最起码需要增加五千石的食盐产量,可是,就算我们在夔州、归州拼命呢的挖掘盐井,又或者是在海边设立更多的盐场,都是无法满足需要的。除非是我们能够控制产量最为丰富的益州地区。” 刘鼎皱眉,自言自语的说道:“晒盐有什么难的?为什么产量这么低呢?” 殷红林不解的说道:“什么晒盐?” 薛檀雅似乎也觉察到了什么,下意识的回过头来。 刘鼎自己倒是没有反应过来,只顾自的说道:“你们地盐不是晒出来的吗?既然缺盐。在沿海多开辟几个盐场不就行了?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会有无法解决的难题吗?” 殷红林的表情,相当的怪异,眼睛似乎闪了闪,好像意识到了某些东西,却又把握不住。内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要蹦出来,却又死死的卡在了喉咙里面。他好一会儿才醒悟过来。急切地说道:“大人,我们的盐,是煮出来地,不是……不是……晒……晒……出来的。” 这次刘鼎是彻底的听清楚了,他看着殷红林,表情同样怪怪的,仿佛在看一个怪物。他又转头看了看薛檀雅。同样觉得她也有点像怪物。他良久才说出一个字:“煮?” 说真的,刘鼎感觉有点天旋地转的味道,感觉眼前的殷红林地确是个怪物。 煮盐? 这年代的盐居然是煮出来的? 薛檀雅还以为刘鼎不小心噎着了,于是轻轻拍着他的后背,温柔的说道:“盐不是煮出来的,难道是晒出来的?你真是开玩笑呢!增加食盐的供应量,哪有那么轻易地事情啊?” 刘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好不容易才慢慢的平息了自己的情绪。最后却还是忍不住有些激动的说道:“这么好的太阳,你们不用,还用煮?那不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吗?” 殷红林似乎再次捕捉到一点什么,可是却不明白,只好期待地说道:“还请大人明示,” 刘鼎噼里啪啦的说道:“你们将海水引到沙滩上。然后封住,只要阳光照射,海水就会被慢慢的蒸发掉,剩下的就都是盐了。这样的方法,不是比煮盐快得多吗?一片盐田,至少能够晒出几百斤甚至是上千斤的食盐,要你们说的煮盐快多了,而且成本也更低。当然,这些盐田要经过专门的处理,以免盐分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殷红林还是不明白。薛檀雅也疑惑的看着他。 晒盐。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个崭新地概念。以前他们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刘鼎站起来,指着平整地茶几面,缓缓的说道:“你们看,这里可以看做是一块盐田,先将四边都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地口子,从这个口子将海水引入,然后封堵起来,等太阳将海水蒸发掉,这盐田里面剩下的,就是一层层的海盐了。整个过程,基本不需要耗费什么成本,只需要建设好盐场,几十个人就能进行大量的生产作业。” 殷红林极力思索着,忽然拍掌说道:“属下明白了,原来是用阳光将水分蒸发掉,于是就剩下盐巴了。” 薛檀雅也赞叹的说道:“多谢大人的指点,小女子看来已经找到了快速暴富的生财之道了。” 刘鼎点头说道:“正是。” 随即狐疑的看着两人,匪夷所思的说道:“你们……不知道这个法子么?” 殷红林和薛檀雅都摇摇头,齐声说道:“真不知道。” 刘鼎还是有点半信半疑,估摸着两人不是在蒙骗自己,怎么会没有人知道晒盐的方法呢?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啊!只要站在大海的边上,就应该知道这样的办法最容易获得海盐。黄巢和其他的私盐贩子,总是能够找到充足的食盐,他还以为他就是从海边晒盐获得私盐的呢。 事实上,他是多虑了,这年代的人们,的确还不懂得海水晒盐,大规模的晒盐方法,还是从明朝才开始的。唐末大部分的食盐都是井盐,少量的海盐也都是煮出来的。唐代的盐井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以剑南道东川和剑南道西川为最多,现在鹰扬军控制的山南东道属下归州、夔州一带,也有部分的盐井,但是产量都很小,每年的产量只有几担甚至是几十担。 伟大诗人杜甫对于唐代的盐业,有较为细致地描述。乾元二年秋。关中旱灾,杜甫弃官赴秦州投kao从侄杜佐。是年十月,又受到同谷县令的邀请,杜甫离开秦州到同谷,途中,他目睹了成州长道县盐井的生产规模与销售情况,因作诗。 在诗中。杜甫对当地盐井的生产规模、盐的贩运情况作了生动的描述。他描写煮盐的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这种煮盐地方法产量较小,成本也较高,随着人口的增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地需要,于是食盐的价格逐渐的攀升。 文史记载,在大唐最强盛的开元、天宝年间,每斗盐不过两百文。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各地战乱,食盐的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产量急促下降,于是每斗盐的价格不断攀升,最高甚至去到上万钱,甚至需要用黄金来兑换。到刘晏实行财政改革,食盐第一个成为被改革地对象。价格同样大幅度上升,每斗平均价钱都在八百文以上,此后再也没有低于一千文的。 尽管食盐的价格不断攀升,但是民众毕竟不能不吃盐,所以,节衣缩食也是要卖盐的。使得食盐的供应总是无法满足民众的需要。由于贩卖私盐的利润实在太大,因此私盐贩子层出不穷,除了黄巢之外,朱温、钱鏐、陈岩等人其实也是私盐贩子。现在天下大乱,私盐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