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_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食、回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食、回纥 (第2/3页)


    第三等是保持原来信仰的非穆斯林族群,象阿姆河上游被征服地区的栗特人阿拉比亚以北的马扎尔人,他们必须交纳人头税和土地税,并且不能参与政治活动,生活上也受到许多限制。他们主要是底层平民。

    最后,第四等是奴隶,他们大多是战俘或从市场上买来的,或者干脆就是被灭亡国家的臣民。阿拉伯贵族往往拥有上千的奴隶。他们主要从事家庭服役,也有从事生产的,特别是从事修建水利工程或采矿等大规模繁重劳动。

    事实上,阿拉伯人就是靠占领区内这种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等级分化制度。逐渐把被征服的本地居民,演变成伊斯兰教的信徒。

    这些数量稀少的唐人工匠,介于第二个等级和第三个等级之间。这时候遥远的中土传来关于希腊火的传闻,出于对拜占庭和唐人可能打破阿拉伯世界对交通和商业的垄断,进行秘密技术交流和结盟的担心,竟然促成了他们一行不远万里进入中土的理由。

    说实话,听到这个前因后果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时,这个蝴蝶的翅膀风暴,也未免扇的太远了吧,都刮到西方去了

    不过有这么个活证据在,只要稍加以灵活运用,就可以堵上那些人,对枢密院出大力气经营西域,靡师费饷的指责了。当初是负责西北路的枢密副使李嗣业也是安西军的出身,对于这一点多少通过自己的资源和人脉,给予了些帮助,才将反对的声音暂时压下去的

    又仔细看了一遍这些章程,皇帝左思右想,还是有些委决不下,摇摇御案边上的响铃,走进一名垂躬身的内官来,

    今个是哪位值守太极殿下

    是韦少师

    韦见素

    皇帝小白心中一动。

    片刻之后,垂老熠熠的韦见素,已经奉召安坐在皇帝身前备询谘事。

    少师持国老成,事多朝见多识广

    皇帝小白酝酿了下说辞道

    这相距万里的绝域之国,也对我大唐狼子野心不断么

    十数年前就已经不是绝域了自从高帅阵没于域外,上河中列国,已尽数归并大食

    韦见素慢慢看完手中的具状,脸上也有些异样的颜色,才慢条斯理的开口道

    陛下可知,大食国君,曼苏尔择都望长安的典故

    哦

    皇帝眉头跳了跳。

    陛下又曾记得数年前大食入藩,而拔那汗王子来朝求援,相争于丹凤门前的故事么

    作为跨越三朝的鼎重之臣,韦见素最得意的是朝中大小事的记忆力。

    皇帝小白饶有兴趣的听这位三朝元老说了些好些关于大食的典故和事例,才重新开口道

    朝中却有些不同的声音啊,国家百废待兴,有人却在极西之地,私开衅端,容留匪类

    有人,韦见素咀嚼了这两个字眼,抬起眼皮看了眼这位至尊,还真有些维护意味啊。他也不点破

    陛下还记得,乾元年间,大食来使,愿以兵入境助战,重划边境,开教禁其中的觊觎之心,也不能说空xue来风的

    听到这里,小白也想起来,当时局势糜烂,国库短缺,的确有一班朝中大臣,主张以鞭长莫及的国土,换取外族善战之兵的说法。

    不过那位密友的反应却是破天荒的激烈,不但从剑南明折上书敢言割土者为国贼大唐开国至今,只有被窃据的边疆,没有被君王割让的国土,在朝野中脑的沸沸扬扬,连当年的乾元天子,也差点下不了台,这事自然被拖了下来,后来时局好转,借兵之议也就不了了之

    韦见素看着皇帝的表情,轻撸胡子又笑了笑。

    陛下别忘了,我们那位枢密大人,可是自小在外域长大的啊所谓忧乡情切多用些心思,也是正常的

    说到这里皇帝小白似乎有些恍然,由己推人,身为一国枢要,若是坐视故土宗嗣被外族占了,那是无颜愧对先人了,不做点什么,反而不正常了。

    以安西之远,万里之遥,能够对中枢产生的影响其实相当有限,让这位注意力转移到外头,未尝不是件重新权衡朝中格局的好事。打心底说,他还是希望能够保全这种密切而相对独立的关系,成就一段君臣知遇的千古佳话的。

    内侍监

    想到这里,皇帝小白突然传唤道

    奴婢在

    十几个听候的声音齐声应道

    给朕找些大食的文献志书来

    诺

    随后皇帝被堆在庭前,小山一样的书册,吃了一惊。

    这么多

    随着仆固怀恩回来,似乎也带动了局面一些微妙的变化,前些日子刚刚稍微沉默收敛了下,又变本加厉的跳出一些阿猫阿狗来。

    弹劾金吾安东军所部,不安其守,轻启衅端,寇劫奴掠境外,置边疆不宁,番落动荡,百姓多流为盗匪

    异族百姓死活管我屁事,他们对大唐有所贡献么,既不是我朝子民,又没有贡献,死再多又怎么样掳来中土做奴婢,起码还可以给本朝产生gdp,也算是宣扬天朝教化不是

    什么叫强词夺理,你就不会换个好听点的说法,舆论啊舆论,他们会拿仁教说事,你们就不会占个道德制高点么

    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也要与时俱进不是,当年赵武灵王破东胡娄烦,

    什么,人家是杀光边患好吧,起码我们还仁义一点,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不是

    还可以援引当年太宗皇帝赎回流落草原的旧隋百姓的典故啊,还有高宗皇帝迁高句丽贵人百姓于江淮的故事,看谁敢打这个脸

    什么那是迁徙不是贩卖这有区别么,迁外族百姓还是得朝廷掏腰包,现在我不是自己解决了么

    再说塞外野人,素无信义可言,只奉强者为尊,如果我们不抢得他们贫弱,等那些胡族壮大了,就

    来抢我们的财帛百姓了他们越弱一份,大唐的百姓就越能安定的长久

    再把当年被同罗胡掳走亲人的那些本地户口,让名望士绅组织起来,谁开的这个口子,就去堵他家门,要个说法

    清流,什么清流,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耍嘴皮子的,在唧唧歪歪老子把他们变成浊流

    玩抹黑栽赃谁不会清流们屁股就真的干净么

    说到这里,我揣了口气

    回来上班想认真点没几天,我就被积压的公务忙的屁滚尿流昏头转向,

    西路军之战,亟内外军队的检点,这些事情处理起来千头万绪,又牵涉到龙武军内部的资源竞争,光是召开各种会议和协调,拍桌子敲凳子骂骂咧咧的一锤定音的多了,就让我变得有些口不择言的亢奋上火。

    家大业大了,各种山头也不可避免的冒出来,随着枢密院的建立,需要用度和协调的地方就更多了,自然也分出三六九等的亲疏远近来。什么关中出身和剑南出身,什么学院派和传统派,什么僚属系和亲军系,连带那些预备役和半军事化团体,也有各自理念和渊源。

    虽然同在一个体系内,但是大家都伸手要预算,谁都想为自己的部下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好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精锐,但是按照龙武军竞争上岗的制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