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_第七百零七章 尽洗甲兵长不用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零七章 尽洗甲兵长不用2 (第2/3页)

可以作为守卫的平台,可以容纳数百人至两三千常驻人口,而我们到来后,发现仍有许多当地居民的帐篷,如同绿叶一般,东一茬西一茬的分布在屯围的外部。

    据说这些都是前来寻求庇护的当地居民,虽然军官以及解除,但是他们很多人仍旧不愿回到自己的宅院里,而宁远在军屯围堡附近搭起帐篷,寻求一种心里上的安全感。

    偶尔还会见到一些被摧毁的屯垦据点,我就会停下来召集附近的居民,祭奠一下当地牺牲的将士和死难的军民百姓,动乱的汹涌大潮之下,不是所有人都有运气幸免。

    一些防卫薄弱或是撤退不及的据点被攻破,屠杀和烧掠也不是什么新闻,很多人连囫囵的尸骨都找不到,只能根据军册上记录,用残余的遗物建造一个共冢,然后立碑题名以供后人拜祭。

    见鬼了,真的与大食人有关么

    进入宁远国的第五天,我突然得到一个新的消息。

    从舆论上将大食人列为宁远国之乱的罪魁祸首,不过是形势所需树立最方便的替罪羊而已,没想到居然真能抓到证据。

    消息可靠么

    我从洗漱的银盆里抽手出来,匆匆搽干道

    那些突骑师降人,曾有大食使节重贿那些首领

    胡罗珊,名为圣战的大进军还在向北方蔓延着,

    加把劲,把这些赛里斯人,赶出我们的土地

    随军的经师和教长,发出如此的豪言壮言,得到的却是响应者寥寥的回应,

    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在为圣战献身的狂热逐步消退后,变成另一种极端的低潮。他们一边拖拖拉拉的传达和回应着军官们的号令,一边交头接耳讨论自己近期的收获和成果。

    随着战线的拉长,是圣战者们糟糕的后勤,以及指挥上的混乱对正规军带来的拖累,麦海迪不得不下令抛开大多数行动龟速或是乱哄哄的圣战军,而让自己的主力超前赶路,以免贻误战机。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在进攻状态下,所发动的圣战,在内部沙尔的总军需官并不能总是及时足额的提供粮秣的情况下,圣战军的狂潮,自然而然变成一场规模浩大在新光复区内抢劫和侵爆地方的盛宴,

    麦海迪为首的指挥层,也开始反省和归纳初期的战斗之后暴露出来新的弊端,这却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由于阿巴斯王朝的版图辽阔,因此随着距离权利中枢的距离越远,那些行省总督实际获得自主权也越发大。

    按照阿巴斯王朝的体制,除了赋予特殊使命的全权总督外,王朝的财政大臣和派驻各省的财政总监;驿站和情报大臣以及行省的驿站长官;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宗教法院;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除此之外,还有长期派驻行省负责监督总督在内官员的大监察官,他们任期往往比总督的任期更长,这也是哈里发确保集权和控制地方的重要保证。

    除了听命与哈里发的国家常备军外,行省各地也有数量庞大的地方警备部队,他们也是地方日常生活和社会底层治安的维持力量。由各省总督根据局势需要和财力情况,而从地方募集维持数目不定的地方武装,因此这些警备部队之间因为地域和民族的差别,战斗力和作战方式上也有不小的差距。

    这给具体指挥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周折,也让击败了敌人后,很难取得较大的战果,因为除非有强势的命令驱使,否则那些士兵会停留在当地进行搜刮和抢劫,而不是辛苦的去追击敌人。因为除了高地各省的兵团和本地志愿兵有固定的薪饷外,其他人都快眼看战利品来发财。

    借助圣战军的掩护,李睿等极少数幸存下来的秘密人员,也得以重新回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他以一名麦瓦利的身份,拿着刀矛出现在志愿兵的序列中。

    历史上,改宗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称他们为麦瓦利,麦瓦利人除免纳人头税外,必须缴纳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赋税,参加军队也只能当步兵。未改宗伊斯兰教而仍保持原来信仰的原住民,阿拉伯人称他们为迪米人。迪米人的社会地位更低,他们必须缴纳包括土地税和人头税在内的一切捐税,并且不能担任公职,也不得反对穆斯林。

    阿巴斯王朝就是打着这些民族赋予平等权利的口号,推翻了伍麦叶王朝,但掌权后却背弃了当初大多数承诺,二代哈里发虽然致力于建立起一个高度集权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职业的官僚系统,但在地方上顾虑到那些王公贵族的上层利益和特权,所能做的改变却是相当有限,这也成为各民族不满和反叛的来源。

    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当地和周边诸省的战争潜力,作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麦海迪,在众多伊玛目的见证下,以祖先荣誉的和哈里发赋予的权柄发誓,凡是参加圣战的麦瓦利,都能得到传统阿利比亚穆斯林的待遇,而愿意襄助神圣事业的迪米人则得到比同麦瓦利的社会地位,哪怕不亲自参加,也可以通过武装和雇佣他人来实现,只要有圣教神职人员的在场见证

    如果帝国的海军足以担当重任,我们又何须借助东方盟邦的力量

    伊苏利亚王朝兴亡录:利奥五世在元老院上的演讲

    沿途所见,令人震惊,从波斯湾到红海,从阿拉比亚半岛到东非沿海诸王国,广大而漫长的海岸,这里似乎变成了赛里斯人任意出入的后花园到处是他们的殖民地和贸易点,

    无所不在的赛里斯人据点,数量之多和密集的存在感,甚至让我生出一种错觉,我并没有离开赛里斯本土

    他们的海上优势,让他们可以选择登上任何一处海岸线,轻而易举的抢劫和掳掠那些人口聚居的村镇和城市无论是异教徒还是基督徒,然后再附近的军队赶来之前,满载而归

    无论是印度人埃及人还是波斯人,或是阿拉比亚人及其附庸的民族,都在他们面前失去古老传统和优势,

    他们一次次的努力和反抗被毫无意外的击败,最后只有恭敬的合作者,才被有代价的允许通行在他们控制的航线上。

    于是到处都有与他们合作,并为之服务的人不限种族和肤色

    为了方便在这些沿海殖民地的往来,赛里斯人甚至专门发明了一种运送人员和传递信件的特制快速帆船,巨大的风帆和尖长的船体,让他们从西印度抵达埃及南部,只要一周多一点的时间

    他们甚至用这种船来递送新鲜的水果蔬菜和不易保存的高级消费品,以满足某些王公富人对奢侈生活的需求因此即便你生活在炎热潮湿的印度,也依旧可以享受来自遥远埃及的沙漠特产

    这些殖民地中,以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库特和柯钦最为著名。这里与印度洋诸岛马来群岛安南中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