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江山_第一一四章 甲子起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一四章 甲子起义 (第2/2页)

不然恐怕真是埋没人才了。

    “朱爱卿,你觉得当今天国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呢?”洪天问道。

    “一统中华。”朱铭道。

    “哦!你不觉得这样太cao之过急了吗?天国现在才拥有四省之地,根基并不牢固的,贸然四处征伐,妄图一统中华,难道就不怕遇到挫折,而致天国于危险之地吗?”洪天道。

    “陛下尊重名教,天下汉臣皆信服,而僧格林沁已死,中原清军群龙无首,进去中原之机已到,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到时天下焉有抗衡之人?八旗精锐已失,陛下英明果决,手下精兵良将数十万重,天国之兵直捣黄龙,岂是区区数万旗兵可以抵抗得了的。

    或许真会有挫折,但是这么好的机会,陛下岂能就此放过,而起陛下已经和英夷发生冲突,英夷之军不日将至。英夷之强大,满清和他战过两次,皆大败就可知了,如此大敌陛下不一统中华如何与之抗衡?”朱铭道。

    “原来你们是如此想的,怪不得赵参谋长如此坚决的西进。”洪天道:“那朱爱卿,如果本侯真能一统中华,那……”

    洪天和朱铭在旅途中不断的交谈,商议着未来的种种事情,洪天如此起劲,除了长途之旅需要有个人倾谈之外,也想考核一下朱铭,看他是否真值得自己倚重,而且他也想看看这些才智之士心中是打算建立一个怎样的太平天国。

    就如此,洪天和朱铭一边探讨着天国的未来,一边急速沿江东进。

    ……

    僧格林沁败亡,南方太平军经营皖北,西北太平军进军苏北和苏中地区,捻军和南方太平军主力,皆大举攻略河南,而中原新附军则北上北京,赵烈文西进CD欲劝降骆秉章,洪天则顺江而下,准备返回天京,大举改造天国。

    整个中华的局势,突然之间出现了如此多的变故,天下局势可以说已经变得扑朔迷离。

    不过和这些事情比起来,一件更为轰动中华的事情,已经悄然发生。

    ……

    “轰隆隆!”炮声震天,这里是战场!

    震天彻地的炮声,让整座北京城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数以万计的百姓龟缩在自己的家中,心惊胆颤的等待着这场战争的结束。

    没错!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在北京中的战争!

    南方发生剧变的消息,传到北方之时,这场的变动就应运而生了。

    僧格林沁的败亡对满清而言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不过比起这个更加让满清惊惧的是中原汉臣的反叛。

    满清之所以能窃据中华,汉臣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而满清能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下依旧维持住中华的统治,也是因为汉臣的支持。

    而现在大规模的汉臣反叛开始了!

    1864年开始的,满清汉臣大规模反叛和起义,被称为甲子起义,或者说是逆顺合流!

    甲子起义很好理解,因为1864年是甲子年的缘故,所以人们将这场满清的汉臣大起义以甲子纪年命名。

    而逆顺合流之称的来源,是因为这场起义的结果是太平军和中原汉臣的合流,而太平军是满清的反叛者,逆贼,而中原汉臣原本是满清的顺服之人,顺从满清的奴役,但是此时反叛者和顺从者联合在了一起。

    1864年的甲子起义的开始,后世的历史学家有人说是天京之战后,彭玉麟等人投降开始,也有人认为该以曾国藩投降为标志。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天京之战后,彭玉麟等人投降后,不断的有汉臣选择投降太平天国,最终让满清从内部崩溃,认为彭玉麟等人投降是起端。

    而支持第二种说法之人,则认为彭玉麟等人投降是被迫的,和后面的苏南战役迫使李鸿章等人投降一样,这并不算得上是起义,只能说是胁从。而曾国藩的主动投降,才是掀起汉臣主动投降太平天国,起义反对满清的标志。

    事实上也是如此,曾国藩投降后,安徽巡抚乔松年、江西巡抚沈葆桢、湖北巡抚唐训方、湖南巡抚恽世临,河南巡抚张之万等等,皆是主动起义投入天平天国的,并不是受到洪天大军攻打才投降的。

    而在中原剧变后,掌管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军政大权的直隶总督刘长佑,也加入了反叛的行列,投身到甲子起义的洪流当中,而且他所立的功劳要比其他那些汉臣大得多,因为他直接挥军北京,对满清首都进行攻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