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19章 山雨欲来  (第2/2页)
相处的时光是旖旎的,也是美好的,唯一痛苦的事情便是陪她逛街。说来惭愧,那一世的王石好歹是身怀绝技的尖峰人物,却连一个小女子的耐力都不如,每每到了最后,他总是觉得双腿如灌了铅一般沉重,那姑娘依然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    王石曾想过联合几个老朋友开发出一种活力药水,专门卖给那些陪女朋友逛街而苦不堪言的男人,相信要是真的推出市场,一定会大受欢迎。    天气甚好,上京城这段时间变得愈发热闹起来,因为举国学子齐聚,准备参加几天后就要开始的大考。那些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们也坐着马车游逛于城中,偶尔挑起车帘露出一张含羞带臊的脸庞,打量着那些穿着学子服的年轻人,若是有中意的便悄悄记下,命侍女去打探一番是哪里的公子。    吴国民风开放,这种事情十分常见,每次大考结束后,上京城总会进入一个婚嫁的高峰期。    王石信步由缰,穿过一条条街道,偶尔驻足打量这座并不熟悉的城池。在内城一带,上京依然残存着前朝的建筑风格,以豪奢华丽为主,占地千亩的府邸不在少数,大都是达官贵人们的住所。建国之初,曾有大臣上奏建议太祖拆除这些带有前朝痕迹的府邸,另一方面这些府邸太华贵,对于一个刚刚占据天下一隅的国家来说,会带来一些很不好的影响。    一生崇尚简朴的太祖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些大臣的好意,反而是将内城里的府邸都收归国有,然后分配给那些帮他逐鹿天下的功臣,此举迅速帮他稳定住朝堂的局势,收拢了那些开国功臣们蠢蠢欲动的野心。    上京城内像王粲这样凭借自身努力爬上朝堂重要位置的官并不多,大都还是寿亭侯柳鸿哲这样的世袭贵族。柳家几十年前曾是东南富族,在太祖起事后给与了倾家荡产的支持,最后换来的则是一个世袭侯爷的爵位,还有享之不尽的田产。    所以在很多贵族眼里,王家其实是一个异类。王尚书这些年忠心耿耿地站在天启帝身后,等太子册立后,他又坚定不移地维护太子的地位与威望,这让很多人看不顺眼,总觉得这个屹立朝堂三十年的老官除了见风使舵和拍马屁之外,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王石这段时间也明白一件事情,关于同文阁大学士的位置所传出的谣言,那显然是一个并不尖锐的信号,有人不愿意王粲继续往上走,而是希望他一辈子待在礼部尚书这个位尊而权卑的位置上,最好能从云端跌落下去,再被踩上几百脚,永世不得翻身。    十年前,当天启帝任命王粲为礼部尚书的时候,群臣几乎是全力反对,因为他们很清楚,要想入阁执掌门下省,升任礼部尚书是必须经过的程序。但这件事在天启帝的一力推行下,兼之王粲本身的政绩考核无可挑剔,群臣在僵持了三个月后最终屈服。    十年来,天启帝很多次想破格提拔王粲为大学士,都遭到极大的阻力,迫使他不得不一再将这件事延后。    可天启帝如今这道旨意,却让王石有些看不明白。能够当上大考的主考官,这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落到王粲身上,事情背后的含义却格外复杂。之前王石和王粲也谈过这个话题,很显然王粲做了主考官,基本上他就没有再入阁的机会,即便是天启帝本人,也不愿意手下出现这样一个权柄无比深重的大臣。    难道天启帝不愿王粲入阁?那这些年他的所作所为又如何解释?    王石觉得自己好像堕入一片迷雾中,看什么都是朦朦胧胧,联想到白塔下那场很诡异的刺杀,他猜想一定会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只是他不清楚,在很有可能即将发生的风暴当中,他和王家的这些人又处于什么位置?又将如何应对那些不可预知的危险?    王石停下脚步,注视着面前那片肃穆庄严的建筑,苦笑一声,不管老尚书是如何打算,自己终究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就比如说现在,他原本只是打算随便走走放松心情,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走到贡院附近。    也许他潜意识里就想来这里看看。    再过三天,吴国成千上万的学子就会齐聚此地,踏上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生死场,要么光宗耀祖,要么空耗三年,用一篇策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里便是贡院,吴国大考所在之地,无数学子心中或光明笼罩或乌云密闭的地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