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九节 不是不相信,而是真的没见识过这种技术  (第1/1页)
    王副组长:“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比我导师的考证,秦先生的分析,更切合古人的实用主义。”    在考古学中,社会学科也是一项重要的佐证。    只是关于‘柿蒂纹’,没有学者会想到用中医药理来考证。    毕竟现存漆器、青铜器上的花纹,第一眼看去,便会先入为主的判定为柿蒂。    一旦先入为主,后面的考证,实际上是一步错步步错。    譬如物理学家认为光是波,就构思各种实验证明光是波。    直到证明光是波的实验无意间证明了光的波粒二相性,这才恍然大悟。    有些时候,人们与真相只隔一层纱纸,但那层纱纸,却极难捅破。    而秦淮的分析,干净利落的、不留半点争议的将纱纸捅破了……    十几位专家擦了一把汗。    不是吧?    他们敏锐的察觉到,秦核舟貌似给考古学家们添加一份负担!    以前,考古学家需要懂历史、懂绘画、懂化学、懂物理、懂地质、懂宗教、懂经卷、懂古文。    而秦核舟刚才那番分析,若是写成论文发表,考古专业肯定要加一门学科——中医学。    惨绝人寰啊!    “我分析得合情合理呀。”    秦淮微微一笑。    “合理合理,非常合理,秦先生见解独特。”    “秦先生博闻强识,能将中医与考古联系起来,这种考古方式自成一派了。”    舔就得了!    这种考证方式,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且无懈可击。    “那依秦先生之见,这种花纹,应该如何命名?”    “方华。”    秦淮能推翻柿蒂纹,自然有自己的命名。    十几位专家聚精会神的倾听。    “通‘芳华’,指的是四方的花,来源于上古时代炎帝-神农部族的‘华’图腾。    其实这个词不难找。    屈原在《楚辞·九章·思美人》中记述:“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后人王逸对前一句的解释是:“正直温仁,德茂盛也。”    对后一句的解释是:“生含夭姿,不外受也。”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也有:“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    陶渊明《桃花源记》:“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梁武帝《乐府·芳树》:“绿树始摇芳,芳生非一叶。一叶度春风,芳华自相接。”    秦淮一连串举例下来,饶是眼前的十几位考古学家,都有些茫然。    毕竟他们也不是什么都懂。    很多时候,都需要翻阅海量资料,甚至是到其它博物馆查看卷宗。    一般而言,一位学者能够翻阅海量资料,从资料中对比出证据,那就是极为了不起的学者了!    但秦核舟……却如同一座博物馆似的往外掏资料?    须知。    他们这些专家,并未事先让秦核舟准备资料,纯粹就是秦核舟奆佬随机应变,每一句话,都是真才实学!    服气。    心服口服。    “我依稀记得,方华纹在青铜镜上经常与枝蔓纹样连用?之所以这样用,是取意《诗经·大雅·緜》中的‘绵绵瓜瓞’。用来祝福子孙绵延不绝。故而,柿蒂纹肯定是错误的。”    当秦淮再一次强调时,刘教授长吁一口气。    他的直觉没有出错!    当然,若不是秦核舟这番有理有据、无懈可击、鞭辟入里的论证,他这种人微言轻的学者,无论说什么也改变不了局面,除非是和秦淮一样。    但这种思路他怎么想得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