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变身程序媛_第八章 云上工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云上工厂 (第2/2页)

一个核心战斗力,现如今首要的还是市场竞品分析及产品开发前期准备,我这边也得到了一些数据,”

    “人员方面,公司会临时组建一个研讨小组,成员包含业务及市场、人力资源、行政管理、财务、总经办和技术支持等,”

    “所以在技术方面,前期我们这边的人员便是包含我本人作为技术架构之外,还有java组长江哲,且目前PHP组长周晴也要调用过来作为需求分析及部分模块开发,她本人在制造业尤其是工厂架构及相关专业与行业知识都有不俗见解,将是我们需求转化为产品雏形并实现的关键之一,”

    吴培贤还没有说完,但我还是有些错愕的,虽然之前也和吴培贤聊了些有的没的,却是没想到现如今他直接就让我加入那个临时研讨小组里,说实话作为需求分析可没有码代码那般的安逸,我之前在针对那个外包项目做计划书可是头疼了好久的。

    如今这个临时研讨组,其实也就是要模拟一个企业的正常组织架构,大部分开发者也只是一个写代码的,对于一家企业的真正运作肯定不大了解的,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更是动辄数千甚至数万员工的大规模关系集群。

    光是一个工厂的组织架构就能画成一个庞大密闭的网状图,办公系统、研发系统、生产系统、供应系统等等,系统里层层叠叠,说实话,如果是要做企业管理系统,我实在是没信心认为这样规模的开发团队能做得出来。

    当然这个产品似乎也和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有些差别,吴培贤继续说道:“大家不要感觉有压力,我们并不是要和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竞争,我们的侧重点在于工厂而非企业,前期取材成功后,我们会分析是否开发为全功能性的企业系统,还是和第三方企业系统进行合作,增加云上工厂模块。”

    大家也陆续的提出了些问题,主要是对于产品真实概念的疑惑,吴培贤也解释了,所谓云上工厂,便是要加速工厂信息流的传递,传统办公都死守电脑才能获取信息,如今也有微信之流来进行公司通信,这类情况对于办公楼企业来说或许没有太多问题。

    但对于工厂来说就显得很被动,云上工厂强调的是一个不管是什么人,技术员还是管理员,不管是在车间还是在厂外或者产线上,都只需要通过手机APP进行常规的工厂流程cao作。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智能研发系统及智能仓储的构建了,类似一个快递单号可一查询快递流经哪个地方,预计下一个站点在何处,将可能何时到达,联系人为谁,地图上实时更新位置。

    在会议的末尾,吴培贤继续说道:“等元旦假期结束后,这个临时研讨组也将正式成立,同时公司已经和厦门这边的几个制造业工厂取得了合作,这几个工厂将作为我们提供取材与实验环境,而我们则是助力他们实现智能化管理来应对他们未来的产业转型,”

    “所以后续几位研讨小组成员也要辛苦些,可能有很多时间会在这些合作企业里进行取材。”

    其实这个消息也算是符合预期料想的,想要做云上工厂,自然是少不了工厂这个元素的,不然一个研讨小组围在一起也不可能讨论出什么玩意出来。

    接下来的任务方面,也就是研讨小组根据各自的学识和专业划分,将对工厂的办公、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各个系统进行取材和需求分析,最终转化为产品模型。

    事实上云上工厂这个概念我是有些了解的,以前我在大企业里呆过几年,也经历过工厂整个系统架构的不断升级合完善,以前的那个企业工厂一开始并没有完全规划一整套解决方案,而是随着企业的壮大,业务的超高速增量导致了系统在不断的改造。

    那家公司规模达到万人的中型企业,一整个办公系统达到数以千人的网络集群,其中有企业管理erp平台、研发图纸pdm管理平台、生产技术工艺管控平台、品质保障维护平台、实验室平台等一系列系统,而当移动领域进入工厂的时候,这些系统要融合起来也花费了无数精力。

    目前看来如果能在2014年将一整个平台都构建完成并推广出去也许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未来这些公司不需要去考虑各个系统的各种不同登录密码和客户端,也不需要去为升级多套系统而花费巨资,更是可以将工厂中大部分办公挪动到移动端去。

    也不知道这边是有哪几家工厂现如今已经和公司和做了呢?我思考着也没有多少头绪,如果工厂是在集美这一代就好了,若是到了同安、翔安那边就距离学校太远了,而我作为研讨小组成员需要深入工厂取材就会麻烦上许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