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一十一、廷议 (第1/3页)
长歌落日圆二百一十一、廷议天色已晚,枢密衙署里张着灯,此时,衙署已经退班,衙署里十分安静。昏黄的灯光懒洋洋的,洒在屋子的每个角落里,有气无力,仿佛有心想让人得抑郁症似的。 屋内的所有东西都是有气无力的,灰暗的,没有闪光的地方,摆设的桌椅,案台也是灰溜溜的,一副恹恹欲睡的样子。 案台大多空落落的,原来上面都堆放着笔墨纸砚,各种公文堆得满满当当的,很多时候,大家还抱怨案台窄小了,要求置办更大的案台,似乎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出主人的学问和能力。 王继英觉得自己走进了一间放了假的学堂,房子除了桌椅,什么也没有。 王继英还以为走错了地方,在这种特殊时期,衙门里应该灯火辉煌,加班加点的,为什么没有人值守,办公? 他站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茫然四顾,希望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忙碌的情景,可是,没有,只在衙署后面的小厅里,见到了熟悉,热烈的灯光。有人在那里说话。 王继英快步走过去,见厅内坐着数人,王继英都认得,一个是宰相毕士安,一个是太尉高琼,另一个是工部侍郎王旦,还有一位是老将军王显。几个人都表情凝重,心事重重。 王继英走进内厅,向众人作揖道:“各位大人好。” 众人回过头,都惊愕得站起来,紧紧盯着王继英,仿佛不认得眼前这个人。 王继英说:“怎么?各位大人不认得在下了?” 王旦忙说:“继英兄,你怎么回来了?” 王继英笑道:“怎么?大家是不是听说我遭到了什么不测?” 毕士安忙伸出手来,握着王继英的手说:“传言不可信,我们枢密院岂能听一些传言?” 王旦说:“是啊,我们怎么能信外面的传言。” 王继英笑道:“不,有时传言也是真的。” 毕士安笑了笑,说:“王大人回来就好了,快请坐。” 大家重新坐下。 高琼问:“王大人从哪儿来?” 王继英说:“在下打瀛州回来。” 毕士安忙问:“瀛州情况如何?” 王继英长叹一声,说:“瀛州总算保住了。” 王显说:“听说瀛州打得很残酷?” 王继英说:“确实很残酷,双方都死伤惨重,在下出城时城里男女老幼不足一万人了。” 王旦惊讶道:“伤亡这么严重?瀛州城内可有十万之众呀。” 王继英说:“确实很严重,知州李延渥,巡检史普都受了重伤,军人,老百姓死伤累累,不计其数。” 众人都不说话,似乎在为死者默哀。 过来好一会儿,王显说:“大人是怎么回来的?” 王继英便将回京的经过说了一遍。众人听了都唏嘘不止。 王继英看了看四周,说:“有一件事,在下不明白。” 毕士安说:“王大人有什么不明白的?请讲。” 王继英说:“现在正值国家危难之际,诸事繁杂,枢密院应该有做不完的事,怎么不见官员加班处理公务?” 毕士安说:“哦,是我让他们回去了。” “为什么要让他们回去?” 毕士安拿出一封奏折,说:“王大人回来了正好,你先看看这个。” 这又是王钦若上的奏折,还是说大名府形势危急,请求皇上考虑迁都之事,早做准备。 王继英看了说:“大人是怕有人看了,把机密泄露出去了?” 毕士安说:“正是,像这样迁都之事若是传出去了,汴梁城还不乱成一锅粥?” 王继英说:“汴梁城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王旦说:“继英兄看到了什么?” 王继英说:“我刚才进城的时候,就看见很多老百姓拖家带口地出城,一打听,他们说皇上要迁都了,得赶紧跑,城里已经开始混乱了。” 毕士安说:“竟有此事?谁把皇上迁都的事泄露出去了?” 王继英看了,发怒道:“难怪老百姓都纷纷逃跑,真有人打算迁都呀。” 王旦说:“继英兄怎么看?” 王继英说:“绝对不能迁都,此时迁都,动摇国本,必招覆灭之祸。” 毕士安说:“那该如何是好?” 王继英说:“只有皇上亲征,才可遏制契丹大军继续南下。” 高琼咂吧了一下嘴,说:“可是皇上胆子太小,不敢亲征呀。” 王显说:“皇上从小长在深宫大内,没有上过战场,胆小在所难免,请他亲征,有点强人所难。” 王继英说:“这个我知道,值此危急存亡之际,皇上理应亲临前线,激励将士,鼓舞士气,而不是想着逃避。” 王显说:“大人说的很有道理,只怕皇上不肯采纳。” 王继英说:“事在人为,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说服皇上,决不能让皇上迁都。” 毕士安说:“王大人回来了,就好办了,明天你就和我一起上奏,促请皇上亲征。” 王旦说:“恐怕只有二位还不够。” 高琼,王显说:“还有我们,我们虽然只是一个武将,不懂别的,只有效死之心。” 王旦说:“不,各位误解我了,我是说必须还有一个刚直,果断,有魄力,做大事的人,才能说服皇上。” 毕士安看了一眼王旦,说:“想必侍郎心里已有其人。” 王旦说:“这人有匡扶社稷的大才,只是被小人所蔽,不得重用,真是可惜。” 王继英说:“侍郎说的可是寇准?” “不错。” 毕士安大笑起来。 王旦说:“宰相大人笑什么?” 毕士安说:“我们想到一块了,我今天已经向皇上举荐寇大人了。” 王旦说:“是吗?宰相大人眼光独到,比我先一步。” 毕士安说:“不是别的,主要是我才能平庸,做这个宰相太为难了,力不从心,所以,就推荐寇准接替我这个位置,推荐他,我是有私心的。” 王旦说:“宰相大人气量如此之大,实在令王某佩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