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八十八、到应天府 (第1/2页)
却说陆游陷入了沉默,令有人接上了话题。 李修缘也知道李申之说的是真的,也大致听懂了两人之间的争吵,说道:“一切果皆有因,种下因便要承担结出的果。我想李大哥应该知道这个因会是什么果吧?” 小和尚虽然说了一堆类似机械唯物主义的正确的废话,却着实让李申之猛地惊醒。 工业革命的果,他当然知道了。 政治腐败、环境污染、物欲横行、贫富分化…… 除了环境污染,剩下的任何一条,都不应该由工业革命来背锅。因为那些缺点是自古以来便伴随着人类始终的弊病。 说贫富差距,还有比奴隶制度下更大的贫富差距吗? 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不算物欲横行吗?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腐败的政治吗? 而工业革命的优点只需要一条:碾压时代的段位优势。 只要这一条,就足以支撑李申之坚定不移地搞工业革命。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不能让华夏在这个历史大拐点处走向另一个方向,一个类似于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竟然没有发明出轮子的奇葩方向,这个奇葩的玛雅文明,此时此刻正在大洋彼岸蓬勃发展着。 李申之之所以这么大费周章地想要搞清楚历史答案,是想要找到这个时代真正的症结所在,用最轻巧的方法,撬动这个时代的隆隆巨轮。 人的一生太短暂,能做的事情不多。 当年英国从工业革命的萌芽开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改进蒸汽机”,足足花了一百多年才完成。李申之可没有这么多时间来慢慢发酵。 李申之继续问道:“牧之,你怎么想?” 张牧之听了李申之与陆游的争论,心中的念头转了几转,依然没有理出个思绪来,说道:“如果真的有那种机器,那么乡亲们就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了。” 张牧之表达了来自农民阶级对于物质朴素的需求,农民阶级果真是最可以团结的对象,太祖诚不我欺。 李铁牛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压抑着自己强烈的倾诉欲,等大舅哥说完才敢开口:“俺不要能织布的机器,俺想要一个能耕地的机器,让俺一个人能耕一百亩地,养一百头猪。”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渴望的东西,对于从小就没吃过饱饭的李铁牛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都能吃饱。 李申之笑着说道:“会有的,一个人能耕一万亩地的机器也会有。现在俺家里的庄户一人能养好几千只鸡。以后别说是养一百头猪,一个人养一千头猪都不是问题。” 其实按照李申之现有的知识,就算是一个人养一万头猪,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真正困扰他,让他不敢大规模推广实施的,是李申之暂时无法避免牲畜之间的疫情。 一旦大规模养殖爆发疫情,对养殖户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李申之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好的办法往往是最笨的办法,那就是把养殖规模控制在养殖户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发现一处疫情,灭杀一处牲畜。 李铁牛说完,老陈紧跟着嘲讽道:“搞那么多猪,种那么多地有什么用?金人一打过来全都没了,白白替金人养了那么多年。” 李申之把老陈的话暗暗记在心里。 老陈虽然是在嘲讽李铁牛,但说出来的话也是心里话。 而老陈的话也蕴含着很深的道理:经济建设搞得再好,没有国防等于零。 众人发言的时候,邵继春就在那里左看看,右看看,仿佛看傻子一样看着众人。 等到老陈说完,他觉得自己发言的时候到了,说道:“你们没脑子吗?有这么好的东西,咱赶紧多织布啊,把布卖出去能赚回来多少银子啊!只要有了银子,那还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吗?” 李申之眼前一亮,感觉心跳有些加快,他仿佛听到了资产阶级萌芽的声音:“邵兄,你说下去。” 李申之郑重的神情立马吸引到了陆游和李修缘的注意力,进而让老陈和张牧之也重视了起来。至于李铁牛,依然在想自己养一百头猪的事,他数学不太好,实在是算不清每天到底能吃上多少斤rou。 邵继春不知道李申之为什么会是那样一副郑重的表情,他很纳闷,造东西卖钱难倒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邵继春有些糊涂,反问道:“还说甚?俺说完了,没甚可说了啊。” 李申之替他想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困境,问道:“如果别人也学会了这种织布的方法,你打算怎么办?” 邵继春说道:“那咱就不让他们知道呗。这是咱自己的机密,搞得人人皆知的就不是机密了,那咱还怎么赚钱。” 李申之说道:“没有不透风的墙。或许你能瞒得住一时,但终究瞒不住一世。” 金儿说道:“我倒是知道不少法子,可以把秘密守得时间更久一些。” 果然不出所料,金儿果真是个有背景的人,不然不会懂得秘密组织的运行模式。 暂时没有深究金儿的身份,李申之拍了拍金儿的胳膊,说道:“且听邵兄说完。” 邵继春挠了挠脑袋,思考了片刻,说道:“那咱们就继续改进机器,造得比原先速度更快,产量更大,本钱更低。” 李申之点了点头,这也算是一个办法,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让自己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进而保持住市场上的优势。 李申之还想到可以忽悠赵构推广专利制度,通过专利壁垒保护自己。 忽然,邵继春一拍大腿,仿佛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说道:“咱可以卖机器啊!你们想,既然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机器能织布,也知道这玩意大概该怎么造,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造出来,或者造出来马上就能用。可这机器咱们会造啊,咱们造出来卖给那些农户,岂不是又能赚很多钱?” 这次轮到李申之目瞪口呆了。 他一直以为去川陕行走最大的收获是固守了秦州,并且带回来好几万的人口。 哪成想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带回了邵继春。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简直就是商业奇才啊! 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邵继春的建议或许显得平平无奇,小学生都能想得到。 但是放在一千年以前,正是这个思路,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有一些学者喜欢按照蒸汽、电气、网络等技术来区分工业革命的代目。 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