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八十八、到应天府 (第2/2页)
不知,工业革命真正的代目划分,应该是制造机器、制造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制造机器的机器的机器……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站在生产链的顶端,才能躺在功劳簿上,优哉游哉地享受着绝对垄断带来的绝对利润,甚至还能在关键时刻拿捏一下不听话的小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大方地把工业革命的成果转移到了欧洲大陆,帮助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是他们圣母心爆棚了吗? 不是的,因为英国不再生产纺织机,而是开始生产制造机器的机器。 因为工业段位的提升,他们赚钱变得更轻松,更优雅了,自然不需要再去干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 李申之发现了邵继春这个宝,兴奋地展开了无限的遐想。 而邵继春也终于发现了李申之的不对劲,这家伙兴奋得有些不正常。 邵继春试探着问道:“李文林不会真的有这样的机器吧?” “啊?”李申之回过神来,嘴角依旧咧在耳朵根,大笑着说道:“没有没有,暂时还没那么神奇,但是也差不太多。” 差不太多? 邵继春努力地思考着这四个字的含义,努力翻译之后才终于明白,差不太多的意思是,李申之真的有着玩意。 今天的会议很圆满,李申之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虽然他依旧没有搞清楚宋人为什么没有率先开启工业革命,但是他找到了开启工业革命的方式。 这个时代真的什么都不缺,就差那阴差阳错的临门一脚。 而李申之,只需要轻轻地去踢上那么一脚。 “今日之事,请诸位务必保密,千万不要向任何人提起。等到合适的时机,我自会公开。”李申之以一个口头保密协议,结束了这次会议。 至于最终会不会泄密,李申之并不是特别地担心。 凡事不能求全,不然便会陷入无尽的蹉跎。 历史上能成大事的人,并不是他们精心考察过合作伙伴之后才选择与人合作,而是他们大胆地与别人合作,而恰好合作伙伴很靠谱罢了。 至于合作伙伴不靠谱怎么办?遇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就好了。 从来没有人能事先预想到所有的困难,然后提前准备好所有的解决办法。大凡成功者,都是踩着一个又一个的突发困难,在困难中成长,最终走向了成功。 这便是李申之在应天府的打算。 回到马车中,李申之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时不时地嘿嘿笑出声。 岳银瓶认识他这么久,还从来没有见过李申之如此失态过。 在某一个时刻之前,李申之是一副玩世不恭的纨绔姿态,某一个时刻之后,李申之忽然变成了凡事谋定而后动,一副运筹帷幄的智者样子。 至于今天这样的姿态,还是头一次出现,就像一个普通的邻家大男孩。 有了新发现的岳银瓶,心中竟然生出了一丝保护欲,轻轻地将李申之的脑袋揽入怀中。 …… 找到了不是答案的答案,李申之开心地抵达了应天府。 心情大好的他,看到的不是满目疮痍,而是生机勃勃。 野草代表着希望,残破的城垣正是他们大有作为的舞台。 在应天府之外,流民与牲口早早地驻扎下来,他们是不会进城的,应天府的治所之内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 他们都在城外等着朝廷的安排。 张浚领着应天府的班子出城迎接李申之。一个宰执级别的高官出门迎接,张相公给足了李文林面子,这是他应得的。 李申之看到衣着朴素,两鬓斑白,满脸倦色的张浚,心中不禁一阵酸楚。 暂且抛开能力不谈,这样一位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人,就值得他尊敬。 跟在张浚身边的,竟然是赵不凡。 赵不凡离着老远就朝李申之打招呼,走近了以后还主动解释道:“兄弟一路辛苦了,哥哥特意向官家讨了份差使,现在是应天府的团练使。” 团练使的职位源自唐代,是节度使的几个副手之一,主要负责当地武装部的工作,属于某一州的班子成员,类似于副市长。 到了宋朝,团练使变得与节度使一样,大抵成了虚职。即便有实职的,也大多沦为与别驾、司马、通判等等高级犯官的代名词。 而赵不凡显然不是被贬谪到应天府的犯官。 他是真的来做事的,之所以讨了这么个没实权的官职,是想不受拘束。 与他同来的还有赵瑗,赵瑗的虚职比他高一些,是节度使。 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张浚说道:“韩平他们已经去县里任职。现在诸县事务繁杂,他们一时也抽不出身来迎接你。我已经派人通知了他们,今晚在应天府给你设了接风晚宴,到时让他们务必前来。” 李申之感激道:“多谢张相公。” 他不仅仅是感谢张浚设宴招待他,而是感谢张浚给他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 张浚是一个实干家,必然不会虚头巴脑地专门搞一次宴会来取乐。 张浚真正的目的,是趁着李申之的归来,借着晚宴的机会,把应天府下的几个县令聚集在一起,大家共商大计。 而这个大计,主角正是李申之。 虽然大家嘴上没说,但是应天府该怎么搞,李申之的主意占了大头。 当然了,张浚并不会谦虚到去给李申之当小弟,他是把李申之当成了自己的智囊。 张浚自诩为刘邦,把李申之当张良来用。 一路上,张浚给李申之介绍着应天府的现状。 自从李申之离开临安府,没过多久张浚便乘船北上。 乘船倒不一定快,但是携带的物资有很多。 张浚张罗了许多粮草和农具北上,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 不得不说张浚搞内政是一把好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应天府整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需要干到什么程度。 每个人都在精准地发挥着自己的能力,而那根调动所有人的总指挥棒,就是张浚。 对于宏观调度,李申之能说的不多,毕竟这方面他也不专业。 李申之满脑子想的,是等自己宋城县知县上任之后,怎样开启大宋的工业化进程。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