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三章须晴日(一) (第1/2页)
崇祯大明第五百六十三章须晴日机械列车的出现。 就预示着大明将要走向了工业的时代,机械代替人力,更加进一步的让更多的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当中解脱出来。 当然,这样的变革,也是要好好的处理才行, 要不然就会产生另外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劳动力越来越不值钱,最后只会出力气干活的人,在往后会活的很艰难。 不过,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在崇祯和袁可立他们上了机械列车感受速度的时候。 轰隆隆的列车雷声,也就传遍了大明的四方,此时可不比后世的某一段时间,会被人认为列车是妖魔鬼怪。 会破坏国家的风水,从而被人阻止。 更有甚者会被人蛊惑的上去以身体来碰撞。 从道院中出来的,本土研究的东西,被人接受的时候,总会有一种亲切感,最多只是让某一部分人觉得,太过吵闹。 不知不觉中,时间就来到了阳春三月。 这几个月,崇祯接到的好消息不少。 辽东李过传来的消息,说是已经占据了抚顺关,建奴的残存势力,以代善为首的人往后又退缩了一大截。 收复的过程很简单,就像是捡的一样。 和李过相呼应的刘文秀,也是在开春之后,往防线上走了一圈,就发现杜度他们的所有人马,已经撤离了重要关卡。 只需要把战线推进一步就可以了。 松江府的造船厂,也已经开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黄海水军和东海水军,也正在紧密锣鼓的进行着完善。 这些都是大明已经规划好的。 只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就在崇祯接到卢象升传来的隐秘消息,还没有来的及看得时候。 却又传来的另外一个噩耗,武昌府的黄冈和罗田,又发生了地震这种天灾。 不过这一次,对于已经很有赈灾经验的大明官员来说,不需要崇祯亲自坐镇指挥了。 也是到了此刻,崇祯才清晰的感觉到,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面对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不省心。 就是这个老天爷也是不开眼,不是天灾,就是人祸,每一年都没有停下来过,即便是大明的底子再厚实,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更何况,大明的国库并不富有。 可想而知,那时的百姓们,活的到底有多么的辛苦了。 崇祯坐在椅子上,半响都说不出来话。 消息是李长庚亲自过来告知的。 赈灾使用的是就近原则,刚好还没有闲下来的李定国的工作量就再次增加了。 比较让人庆幸的就是,大明目前为止,粮食这一块,现在并不是很短缺,一两个小地方的天灾,还是能够很容易解决的。 “看来老天爷,对大明很有意见。” 崇祯调侃的说了一句。 可神情依旧很郁闷。 “皇上说的,那个小冰河时期,这种天灾,可是一直要持续好多年的,最少三四十年才能够安静下来。” 若是不整理了,历史上所有小冰河期时的记录,再加上宣部的人,着力的宣传这一方面的知识。 怕是大明刚刚安稳下来的局面,又会被有心人给利用,从而掀起另外一支农民军这样的人祸。 大明实际上,并不是看上去的这么平静。 总会有人吃饱了撑的,想要做出一番所谓的‘大事业’。 而自古以来,所有的‘大事业’,都没有比造反更好的了。 “三四十年?” 崇祯一阵头痛,这才多少年,往后的时间还长着呢。 难道要把应对天灾这一项,专门列出来,形成一个新的部门? “是啊,还有三四十年。” 想到这里,李长庚也是无语,几百年来,所 有的天灾,时候都集中在了崇祯这一朝,如实别的朝代的话,怕是现在已经烽烟四起了。 “大明有没有能人预测的出来,地震什么时候会发生?” 本来崇祯还天真的以为,大明今年会好过一点。 之前出现的几个喜讯,瞬间就感觉没啥意思了。 李长庚苦笑道:“皇上,即便是有,也都是骗子,道院的人可是研究了许久,都没有好办法可以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最多就是能够在刚刚地震的时候,立刻发现地震的位置。” 崇祯也觉得自己刚刚的说法,实在为难人,就是后世的那么高科技的水平,都没有办法提前预测地震。 他现在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 要是有人真的能够解决,肯定是骗子没错了。 毕竟,要是此人真的有本事的话,早就名扬大明了,那还会在现在才跳出来说自己有这种神奇的本事。 “哎···也就现在的大明还有点家底,要不然还真就难办了。” 崇祯也没有好的办法,可以在地震出现之前,就开始迁移百姓。 他觉得就算是那些历史学的好的人,也没有办法记住整个崇祯年间,大大小小的天灾,都在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段出现。 毕竟,天灾实在是太多了。 人祸也是不少,一般情况下,能够记住的都是人祸,天灾记载的就很少,往往都是一笔带过。 春秋笔法吗。 总不能搞得饿殍遍野,白骨盈野,那对当时的文人,可是真的撕掉了遮羞布。 不能粉饰太平。 实际上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是千疮百孔的。 哪有盛世可言。 “家底是有一点,可这么折腾下去,要不是有着辽东和扬州积累起来的物资,咱们这一次就真的难办了。” 不得不说,打到一个敌人,总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