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二十七章不日四方来贺(五) (第2/2页)
变。 恍然间,崇祯都对自己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给惊吓到了。 可仔细的想一想。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是听清起来感觉就点很奇怪的样子。 别的朝代都是定都在一个地方,到了他的手中,国家的都城,居然是可以活动的,可以到处跑的。 当然好处也不少。 最起码就没有首都的子民们会比别的地方的人高人一等。 想要让整个大明消减天南海北之间的差异,不同地方的习俗和经济,相互掺杂,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都说要民族大融合。 似乎这个办法还不错,越想越有道理,就是有点那啥,开历史之先河。 高宇顺瞧着皇上,忽然陷入了沉思,就是一旁的周皇后,也不敢在这种时刻,打扰皇上的思绪。 良久之后。 崇祯才轻轻的吐出一口浊气。 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最好是能够做到让满朝文武半数通过,才能够继续推进下去。 “走,去看看大明最近建设的梧桐枝。” 梧桐枝只是一个好听的名字。 意喻着大明将要迎来浴火重生的凤凰,也表明着一种祥瑞的来临。 李定国就在主持这样的一份工作。 其中所需要涉及到的数算,工匠的图纸,还有各种物资,可要比修建一座大桥,都要折磨人。 崇祯在接待完了外宾之后。 就带着自己的皇后,来到了梧桐枝的工地上。 工作已经进行了很久了,现在只是一些收尾的活。 崇祯远远的看着,就像是用一些树枝搭建的房子,抽象却又有着一种另类的自然风情。 莫名的,崇祯就想到了“鸟巢”。 不管心中也偶多么的吐槽这样的工程,有多么的造价高,可不得不承认,古香古色的建筑,还真的很是吸引人。 “皇上,大体上已经做完了,只剩下小修小补的布置,在五天后,就可以投入使用。” 李定国陪着崇祯走了一圈,看了一圈。 不时的指点一些其中的布置,都有什么名堂。 各种典故,都是顺手拈来。 让崇祯听的,不是来看舞台的,而是来听一本上下五千年的华夏盛世文章。 “还有就是,需要排练的节目,也都排练好了,第一个出场的,就是以《诗经》中《秦风·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句,来编练的节目。” 李定国继续介绍着。 崇祯也是不断的点头,就是很少出席这样盛会的周皇后,也是听得两眼放光,之前皇上登基的庆典,似乎都没有这么盛大。 排场,底蕴,文化。 每一样都不可或缺。 “做的不错,你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已经做了有七年时间了吧?” 崇祯忽然问了一个和此次盛会毫不相干的问题。 李定国则是一点都不诧异。 “回皇上,已经七年半载了。” “朕,打算迁都,你有什么想法?” 对于迁都,大明是有过前科的,永乐大帝朱棣,就是从南京,一路迁到了燕京,然后传承了这么多年。 不过那都是因为朝政需求。 现在大明四海升平,迁都是要做什么? 李定国一时之间捉摸不透皇上的想法,定都都有计较,何况是在大明盛世的时候,忽然传出迁都。 “正因为盛世到来,朕觉得,应该让每一个州,都有一种自己才是世界中心的感觉,顺天府已经很繁华了,可这一片繁华,不该局限于一个地方。” 这么说,李定国就明白皇上是要做什么了。 和历史上那种修建皇陵似乎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别看修建皇陵是在劳民伤财,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促进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还拉动了一些地方经济。 活人无数啊。 不过,现如今的大明真的需要这么做吗? 李定国一时之间,心中有些茫然。 今日皇上之给他说了这一件事情的意向,身边也没有一个可以讨论的人,这么大的一件事,他是真的不敢轻易的下决定啊。 “皇上是临时起意,还是······” 思索了片刻,李定国不得要领。 只能开口询问。 “也就忽然想到了这个办法,京师周围的土地实在是太贵了,长此以往,这种现象不好。” 崇祯的语气,和眼神之中,看不出有担忧的意思,可能够被单独提出来,李定国就是不用去深想,也明白这件事必须要进行下去。 作为皇帝,考虑的就是整个大明。 而不是一县一地。 李定国考虑的则是税收,是百姓们的生活状态,是各地的物资储备情况。 两这之间的着眼点都不同,自然看到的东西,也就大不相同。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