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_第199章 发展的红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9章 发展的红利 (第2/5页)

,都算不上牢sao,又有什么。

    “不开玩笑哈!”严肃起来,“这节课,在老丁他们那儿,至少值五百!”

    大伙儿,“五百块啊?还是五百万啊?”

    “呵呵。”齐磊一笑,“那你们问老丁自己呗!”

    那边丁雷、王振东他们脸一黑,梦回当年。

    当年在哈市运营《传奇》的时候,这货就动不动就讲课,一回五百,坑了他们好几回。

    丁雷此时嚷嚷,“让他讲,讲的好我给一千!”

    众人哈哈大笑。

    好吧,差你这十万块钱啊?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这么多人呢,不能太过分。

    开几句玩笑,起个哄是没问题,可要是真抬屁股就走了,那就把人得罪了,这条关系也就断了。

    刚刚带头起哄的那位仁兄,登时呲牙一笑,“齐总,我嘴臭,你别当真哈!”

    左右看看,“其实交流一下挺好的,就算聊点和生意不相干的,那给北广捐点钱也是应该的嘛!毕竟也算咱们母校了不是?”

    “对对对对。”

    众人齐声附和,算是找了个台阶下。

    只见齐磊笑意更浓,“放心吧,亏不着大伙儿!”

    “现在觉得钱花的冤枉,不准一会儿还得多掏点捧场呢!”

    继续讲,“生产者、流通者和使用者。”

    “生产者,就是资源方和实体制造业。”

    “流通者,就是渠道、物流、终端销售。”

    “至于使用者,白了,就是花钱的。”

    “弄明白这三个商品流通的必要环节,那么咱们再看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市场格局,也就清晰了。”

    众人点头,都不是俗人,举一反三也大概明白齐磊的是什么了。

    只不过,要让他们具体的明那就不容易了,很多人也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和不成熟的想法。

    再了,花十万块干什么的,不就是让齐磊他们给明白的吗?

    而齐磊马上也给大伙儿分析了起来。

    “首先,改革前,体制的原因导致这三方的相互关系不明显。”

    “老百姓同时兼顾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身份,而流通和分配的职能完全由国家担负。”

    “国家将生产者制造的物资计划支配,分配到每一个人的手中。”

    “这样的好处是,社会供给趋于平均,人与人的社会分工明确。从大锅饭到铁饭碗,从福利分房到资源配给,几乎不存在贫富差异。”

    “于是,即便社会贫穷、财富总量很低,可是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依旧很强,满足度也很高。”

    “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社会的相对扁平化,使得发展动力几乎为零。”

    “我们只能维持在相对原始的社会形态,在国际上竞争力很低,也不具备发展的动力。”

    “白了,尽管老百姓满足于咸菜窝头,可是也只能咸菜窝头,想吃上面包吃上rou,几乎没有可能。”

    众人已经安静了下来,听到这里纷纷点头。虽然齐磊的算是陈词滥调了,但是他讲的还是挺透彻的。

    有人附和道,“就是这么个道理啊!在各个方面,我们都缺少国际竞争力。要是安于现状,早晚吃苦头,于是就只能改革开放。”

    齐磊见大伙儿已经跟着他的思路走了。

    “那咱们就改革开放。”

    指着发展红利那几个字,“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本身就是发展红利!”

    呲牙一笑,“八十年代初,我虽然刚来到地球表面,但是听老一辈也能猜到个大概。”

    “在那个年代,只要胆子大,不需要商业头脑,因为没人有那个东西。”

    “你只要胆大,没被旧时代的‘投机倒把’吓的不敢动,没抱死‘铁饭碗’不肯放下。”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当倒爷,就是发家之道。”

    底下有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家的,齐磊的话一下就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就是那么回事儿。”有人呲牙,“其实啊,根本就不需要胆子,只要运气!逼到那儿了,傻子都能发!”

    半侧着身子,和“同桌”那个比较年轻的企业家道,“我当年,就是逼出来的!”

    “会做什么生意?更没那个胆子!可是没办法啊,家里六个孩子,就指望我爹一个职工,弟弟meimei饿的哇哇叫!”

    “我当老大的,你能怎么样?”

    绘声绘色,“第一次去广州背大包,把我吓的啊,在火车上见着一个穿制服的就腿肚子转筋,生怕把我当投机倒把犯抓起来。”

    同桌和左右的人都是哈哈大笑,还真不知道这位西北著名的媒老板有过这样的经历。

    急问,“那后来怎么样?”

    这哥们儿,“能咋样?一大包牛仔裤背回甘肃,我还琢磨背回我们那个小县城,背回俺们村卖呢!结果还没出兰州,就卖光了。”

    “挣了三百大元!”老哥砸巴着嘴,“当时啊,数完钱,我就奔了牛rou面馆,连着吃了六大碗!”

    “牛rou真香,真过瘾啊!”

    别人被他感染,仿佛也回到那个年代,“真好啊,可惜我们没赶上!”

    那个年头儿真的是,不需要你有历,也不需要你有什么水平,只要肯放下铁饭碗,肯吃苦,再加上有点脑子,基本都发了。

    齐磊也在这个时候接过话头儿,“所以,在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这段时间,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红利。”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不需要规划和商业头脑,甚至不需要明确自己是生产者、流通者,还是使用者,就可以享受红利,那是属于倒爷和个体户的时代。”

    “那是一个属于流通者的时代,市场经济初开,最需要的就是商品流通。而那个年代,成千上万的倒爷、个体户以家庭为单位,蚂蚁搬家一般,充当了这个角色!”

    “实现了全国市场的初步流通,也实现了个人财富的累积。”

    “区别只在,享受的多还是少的问题。”

    最后总结道,“这个时期,我管它叫,【没钱没货】的时期,受益者是倒爷为代表的个体户。”

    众人点头,就是这么回事儿。

    而齐磊继续道,“这是第一波发展红利,紧接着就是第二波。”

    再次指向黑板上的生产者、流通者和使用者。

    “经济开始放开,商品开始流通,那接下来,你们,下一步最需要什么?”

    这个问题,几乎不用推理,因为也是过去时,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大伙笑道,“应该是生产者了。”

    另一个人,“这没的啊,商品流通,全国都在蚂蚁搬家,可是搬到最后,没东西可搬哪行?就得开始造东西了呗!”

    还是那个甘肃老哥,“这个时代,我也有发言权!”

    “我最开始是倒爷,后来倒多了,干嘛不自己生产?就在广东开厂子。”

    “有了钱,有了人脉,就回老家开矿。这一路走过来,其实没啥特别的。就是跟着党走,不吃亏!”

    哈!!

    同桌那位大笑,“好事儿都让你赶上了!”

    齐磊也笑,把这帮人捋顺了,上课其实比给大生上课轻松得多,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经验。

    “不错,这就是第二波红利,属于生产者。”

    “逻辑也就是那么个逻辑,流通者多了,需要人生产。而改革使老百姓的收入放开了,尽管只是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了,可是咱们体量大,只是一部分就足够了,相应的对商品的需求也上去了!”

    “所以,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这十年多的时间里,生产者享受了最大的发展红利,也就是资源方和实体制造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