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自诩庸俗无凌云壮志 (第1/2页)
【任务进度|暗访工厂】 莫浮在利用手中皮埃尔萨科齐提供的有限的问题反推理出黑羊效应之后,决定还是要亲自去工厂体验一下生活。遂决定申请主编派出莱茵报记者团伪装身份后到莱茵的各大工厂去暗访。 …… 我是市莱茵社记者我叫章诚。 今天社里又来了个新任务,说需要有个大单子要优先采访,但大家都说这单子很棘手,没什么人敢接。 棘手?呵呵,我干这行20年了,什么场面没见过? 也该是时候再次给小辈们表演一下暗访的艺术了。 我遂接单,欣然规往~ 我作为莱茵市区工人友好协会发起的由十二人组成的旅行团成员之一,在莱茵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莱茵帝都五大城市以及部分郊区,进行了为时三个星期的参观访问。 这次访问虽不能使我取得像一个莱茵工厂通或关于莱茵工人问题职业观察家的那种资格,但这次经历,可以帮助我更正确地观察和理解今天的莱茵工人。 ………为期三个星期的暗访结束了。 怎么说呢?暗访得到的情况和我的心里预期差不太多:大部分工厂的工人都在磨洋工,工作效率根本不满60%,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 我认为要解决劳动生产率低,必须找出员工“磨洋工”的原因。私以为,工人“磨洋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①工人思想的谬误,认为效率越高、生产量越大,将导致工人大量失业; ②原有分配制度存在缺陷,工人“磨洋工”可以得到最佳利益; ③单凭经验行事的方法确实效率低下。 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也很简单,就是要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我认为,我们莱茵的工厂需要更科学的管理,还是学者们老生常谈的那六个方法: ①挑选和培训一流的工人; ②通过科学的观察、分析、改进和总结,对过程进行标准化; ③实行工作定额,使管理者和员工都清楚每天的正常工作量应该是多少; ④实行计件工资制,将企业目标转化为员工的个人目标; ⑤对劳资双方都进行“精神革命”,双方利益共赢; ⑥建立专门的计划层,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避免某些工厂小头目权利集中化。 …… 而在暗访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我发现和工厂工人的内斗带来的损失相比之下,那些国家层面的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 例如,莱茵*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标当然是善意的。 但是,如果*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这个由善意出发的法规就可能引起与其初衷相悖的结果。 因为当企业预测到了这点时,雇用员工就会更加慎重,从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 莱茵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 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 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和熟人生活在一起,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发生,这看起来很有人情味。 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视同仁,这似乎大大冲淡了社会的人情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 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所谓“人情”,其实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往往相互敌视。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本身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经验丰富又冷静的老记者章诚的报告至此结束,下面是愤青莫浮的个人主义情绪化报告时间—— 女士们先生们,原谅我用这种近乎于演讲的方式去完成这次暗访报告。 我是如此的愤怒,我是如此的悲哀啊。明明世界已如此魔幻,工厂中互助会的成员们却依旧要求所有人脚踏实地。 仿佛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难, 都无法让他们现实分割开来。 他们脑中那一套陈旧又腐朽的体系,世界上最大的天灾都打不破。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难道人的一生就应该脚踏实地的去死吗? 为什么非要这么物质呢? 健康和生命不是才是最重要的吗? 我没有什么可以自豪的东西 但我唯一比大家多一点的东西就是,我有过五次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