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之王_第三百七十一章 巨大的利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一章 巨大的利润 (第1/2页)

    虽然在战争期间,大马车之路行人少,但并非完全闲置。

    差不多同一时期,在路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卡罗莱纳内陆的开发。

    起初,大部分从费城迁出的人,行进到弗吉尼亚西南部,便不再前行。

    因为当地的山谷里,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土壤也还不错,人们没有必要继续南行了。

    但山谷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蓝岭背后的谷地的人口数量也达到了负荷。

    然而,新的移民不断地到达费城,又继续沿着大马车之路南下,阿巴拉契亚谷地再也无法容纳更多的人。

    于是,这些后来的移民只得继续深入南方。

    再往南,就是尚未开发的卡罗莱纳内陆地区了。

    当时的北卡和南卡殖民地,大部分居民点都在沿海一带,内陆区域只有在大河两岸才有城镇。

    广阔的内陆其它区域几乎是荒无人迹的。

    1750年代,一位叫做莫干·布莱恩特的丹麦后裔,带着家人,从宾夕法尼亚南迁。

    到达了弗吉尼亚西南部之后,他们发现该地区早已没有了留给自己家族的空间。

    于是他和他的家人们继续前行,穿过了通向南方的谢南多厄谷地,路过了一座名叫“引航山”的山峰,来到了属于北卡罗莱纳的皮埃蒙特丘陵地区。

    布莱恩特在皮埃蒙特丘陵上安顿了下来,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布莱恩特据点”。

    布莱恩特也是贵格会的信徒,因此在七年战争之后,他的据点也吸引了许多后来者的投奔。

    这批后来的人里,除了贵格会信徒以外,还有很多摩拉维亚弟兄会和阿米希教会的信徒。

    摩拉维亚弟兄会起源于欧洲的波西米亚,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启之前,他们就曾公开反抗罗马教廷。他们的理念是每个人都要平等自由地生活、不应受到统治者的约束。

    后来,遭到罗马教堂和世俗君主双重迫害的摩拉维亚信徒辗转欧洲各地,其中一支迁到了莱茵河谷,又随着德国人移民到了北美。

    阿米希教会则是起源于瑞士,18世纪初转移到宾夕法尼亚,是一个保守的教派,信徒都崇尚简朴的生活。

    尚未开发的卡罗莱纳内陆,是这两个教派的理想乐土。

    对于摩拉维亚弟兄会来说,这片寥无人迹的土地上,没有政府的管理、没有税收、也没有宗教思想的禁锢,正好可以建立一个新的自由、平等、公共的社会。

    而对于阿米希教会来说,这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土地,正好是可以保持简朴、自然的生活状态的归隐之所。

    于是,这两个教派的信徒在这里落地生根。

    他们以布莱恩特据点为中心,繁衍生息,仅仅过了两代人,卡罗莱纳的内陆便建立起了一座座村庄,一直延伸到萨凡纳河沿岸,佐治亚的边境。

    布莱恩特最初选择落脚的皮埃蒙特丘陵,后来发展成了以夏洛特、萨尔斯伯里和温斯顿萨勒姆一线为中心的北卡罗莱纳最繁华的地带。

    布莱恩特在谢南多厄谷地里探明的那段路,也被称为“卡罗莱纳之路”。

    到后来,更多的摩拉维亚信徒跟随而至。

    路上经过的那座几十公里以外便能看见的“引航山”,成为了丑国摩拉维亚信徒的一个精神象征。

    当他们顺着大马车之路南下,看到这座形状特别的山峰时,便知道,前方就是北卡罗莱纳,就是自己的家园。

    卡罗莱纳的内陆壮大了,来自北方的康尼斯托加马车纷纷驶上了这条路,把隐藏多年的卡罗莱纳内陆地区和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等发达区域连成了一体,因此这一段路也被归为了大马车之路的一部分。

    在大马车之路的带动下,南方各殖民地的内陆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还不是大马车之路的所有的历史功绩。在独立战争期间,大马车之路成为了殖民地大陆军最重要的补给线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殖民地最终的胜利。

    由于南北方的经济差异,独立战争时期,南方的几个殖民地打得很艰难。

    英国拥有殖民地所没有的制海权,南方各地的沿海城镇均被英军封锁。

    虽有法国在牵制英国海军,但以种植业为主的南方,在后勤上仍然相当吃紧。

    特别是北卡罗莱纳殖民地的军队,一直是被英军重点围攻的对象。

    而在八年时间里,支持着北卡罗莱纳坚持抗争的,就是这条大马车之路:

    物资和兵员可以通过这条路,直接通向远离被英军封锁的海岸线的卡罗莱纳腹地,为南方的前线提供支持。

    英国人当然也知道这条路的重要性。

    1780年,英军的副总司令康沃利斯侯爵亲率队伍,向夏洛特挺进,目的就是要切断大马车之路,逼迫南方大陆军投降。

    当时的南方大陆军,在康沃利斯的进逼下,已经连续吃了好几场败仗,命悬一线。

    这时,华盛顿在大陆会议上,力排众议,把战场上的新秀纳瑟内尔·格林派到了南方前线。

    格林到达北卡罗莱纳之后,率领大陆军,退守到内陆,在大马车之路沿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袭击康沃利斯,让康沃利斯的英军疲于奔命,消耗着英军的体能和士气。

    次年,两军在小镇吉尔福特进行决战。康沃利斯的英军虽然名义上取胜,但自己的损耗也大大地超出了预料,不得不放弃了对格林的纠缠,率队脱离战场,北上转战弗吉尼亚的约克城。

    格林成功地保住了大马车之路的通畅,也保住了南方大陆军的实力,为随后到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后,吉尔福特被改名为格林斯堡,以纪念格林的这番贡献。

    这场以大马车之路为核心发起的战役,是独立战争时期,南方战线的转折点之一。

    从此,南方战场英军的优势逐步丧失,大陆军掌握了主动权。

    康沃利斯离开后,南方大陆军便发起了反击,收复了被英军占领的南方各处城镇。

    到几个月后进行的那场决定性的约克城之战前夕,英军在南方只占有查尔斯顿和萨凡纳两座城市,别的据点已被大陆军扫清了。

    丑国建国以后,大马车之路继续效犬马之劳。

    1840年代,弗吉尼亚境内的路段被铺上了水泥,成为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