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五章:难不成明日开战,他顾锦年能召唤出陨星,砸死十万铁骑? (第3/5页)
挥手。 顿时有将士拔刀,朝着李冷心的头颈斩去。 李冷心瞳孔放大,眼神当中满是恐惧。 他死都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害死了两个贱民,却没想到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以前做过比这个更令人发指的事情,也不是没事吗? 为何死在这件事情上? 他不甘。 但一切都来不及了。 当下,一颗人头落地,直接从城墙上摔落下去,四分五裂。 此时。 所有人哗然,即便是筑城将士也不由一个个惊愕。 这可是宁王的儿子啊。 宁王亲自前来,说句实话,即便不给面子,也不至于当场斩首吧? 哪怕是顾锦年也不由心中咂舌。 自己老爷子是真的狠,而且做事果断,没有任何余地。 而城下,宁王看到这一幕,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了。 自己的亲子,死在自己面前,无论是谁都无法平静,但没有预料中那般的愤怒,宁王脸色是变了,可又没有太大的情绪。 这有些古怪。 传闻当中,宁王极其宠溺自己这两个儿子,可现在的表现,显得有些古怪。 耐人寻味。 “顾元。” “西北战事过后,本王一定亲自奔赴京都。” 宁王深吸一口气,他望着顾元,发出怒吼声。 而城上。 顾老爷子无惧一切,他向前走了一步,声音也震耳发聩。 “行刺我孙儿,这就是下场。” “这天下谁要是敢行刺我孙儿,只要老夫不死,天涯海角,老夫都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顾老爷子霸气出声。 他特意没有当场诛杀李冷心,而是等宁王赎人之时,当着他的面杀。 不是不给宁王面子。 而是告诉天下人,堂堂大夏宁王,他都不会给面子,谁敢动顾锦年,他就跟谁拼命,不杀这个李冷心,往后是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来得罪顾锦年? 顾老爷子明白,倘若天命之争开始,顾锦年会被许多人针对,阳谋阴谋齐现。 可他不管身后事,至少现在要清楚一件事情,找顾锦年麻烦,就是与顾家为敌,做好死的准备。 不怕死,就来。 听着顾元所言。 宁王没有说什么,他转身离开,回王府。 这样的举动,更耐人寻味。 顾锦年静静的看着这一切。 说实话,本以为宁王的到来,又是一场是非,却没想到自己亲生儿子死在自己面前,宁王都没有任何变化。 也不知道是心性问题,还是宁王根本就不在乎自己这个儿子。 但不管如何,宁王走了。 而顾家也又多了一个敌人。 随着宁王离开,顾老爷子神色平静,而后望着顾锦年道。 “大金使臣已经前往京都,打算将此次议和之事告知陛下。” “边境即将要开战了,锦年,你早些回去吧。” 老爷子开口。 让顾锦年提前离开。 他知道,边境之战必然会发生。 所以他希望顾锦年早点离开,回京都等待消息。 只是,面对老爷子所言,顾锦年摇了摇头。 “爷爷。” “孙儿打算等开战后离开。” “我不希望别人说您的孙儿,就要特殊对待。” “虽不能提枪上阵,但孙儿体内流淌的还是顾家之血。” 顾锦年开口。 去陵园之前,顾锦年也打算议和结束后就离开,无论结果如何。 但现在,他想要留下来,至少等到首战结束再离开。 大夏将士浴血奋战,自己却被保护离开,这不是成了笑话?丢了顾家人的脸面? 听到此言。 顾老爷子很欣慰。 “好。” “周逵,这段时间你跟世子,锦年有任何需求找他就行了,爷爷有事要忙,陪不了你。” 顾老爷子开口,他让一名随将跟着顾锦年也好照料。 “好,爷爷您忙。” 马上就要开战了,老爷子的事情很多,他心里清楚,自然不会去打扰。 等顾老爷子走后。 周逵也立刻走上前来,他看起来三十来岁,五大三粗,穿着战甲,即便是炎炎之日,也没有褪去战甲。 “见过世子殿下。” “世子殿下,末将一直听闻您的事迹,打心底佩服啊。” 周逵走了上来,满是笑容。 “将军客气了。” 顾锦年拱手礼道。 “世子殿下,末将现在给您安排住处。” 周逵出声,要给顾锦年安排住处。 “不用,就住在大营内就好,与常人一般。” 顾锦年特意叮嘱一句,他不想搞的太复杂化,正常就行。 “世子殿下,这......有些不妥啊。” 周逵出声,神色有些变化。 “没什么不妥的。” “就这样安排。” “对了,周将军,这两天劳烦您多给我讲一些军中之事,各方面我都要了解。” 顾锦年出声,将士是大夏王朝最强的矛,也是大夏王朝最大的底气。 自然要好好学习,总不可能做个纸上谈兵的儒臣吧? 唯独了解将士,明白军中一些事情,才能更好的去调整,以及制定不同的规矩。 “行。” “世子殿下,请。” 周逵也不是做作之人,顾锦年开口了,他也不啰嗦,立刻安排。 如此。 转眼之间。 过了两天时间。 大夏皇宫。 朝堂之上。 文武百官左右而立,永盛大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平静。 “传大金使臣入殿。” 随着魏闲之声响起,很快一道身影朝着殿内走来。 是大金使臣。 后者朝着永盛大帝一拜,高呼大夏皇帝万岁,随后从衣袖之中取出一份奏折道。 “陛下,三朝议和在即,贵国宰相李善已签署议和契文。” “匈奴国提出银两赔偿,矿山赔偿,大金王朝与扶罗王朝,为求东荒太平,愿代替大夏王朝支付银两,至于矿山赔偿,我大金王朝愿派十万僧人,于边境建下寺庙。” “消除百姓怨魂,为两国增加国运,而匈奴国唯一要求,便是希望大夏王朝修改史书,促使两国友好。” “此番议和,四方满意。” “然大夏世子顾锦年,单方面作废议和契文,甚至传闻,掌掴李相,因一己之怒,意图东荒和平。” “向匈奴国索要十万万两白银赔偿,更是要求匈奴国主犯自裁谢罪,还要匈奴国国君下罪己诏。” “列出不可答应之条件,根本无意议和,匈奴国国君大怒,欲要宣战,但在扶罗与大金王朝调和之下,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