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宫爆龙虾 (第1/2页)
开始前先讲个故事,关于两座桥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寡妇,与河对岸的和尚相好了,两人常常一起幽会。寡妇的儿子长大了,有了钱,于是造了一顶桥。以免冬夏,两人等船、泅渡时寒暑之苦。 如果在封建时代,这是个该让人狠狠批判的故事。即使在如今,寡妇、和尚这种事,大约也不为社会所容。 但是这座桥始终在,千百年来,跨在姑苏城阊门外,在七里山塘的东端——它叫渡僧桥。 苏城还有另一座桥,它叫爱河桥,距离渡僧桥不远,跨在石路的南边。 常有人问,爱河在哪里? 爱河在人的心里。 那么桥又是什么? 桥是你,也是我。 这是个听来的故事,在典籍中当然是找不到的,典籍记载的是东吴时有僧人募款建桥而得名。最初说这个故事的人大约也没有名字留下,只是那两座桥始终跨在那里,就和那个故事,跨在每一个苏城人的心上。 苏城人是叛逆的,在柔情似水的外表下,永远有一颗叛逆的心,叛逆封建,叛逆皇权。但苏城人也是有爱的,那份叛逆,正因为爱而存在。 “婉容,今天去孙若涵的咖啡馆吗?他做的菜真的很好吃。” “这算什么,介绍男朋友?就不怕我抢了你的情夫?” “什么呀,我们还没到那一步。” “那到哪一步了?牵手?接吻?还是……算了,以你的性子,肯定第一步都没有。不逗你了。” 不,第一步已经有了。碧君暗道,前两天孙若涵约她爬了灵岩山,前山还没什么,后山一路走鸡笼山、天平山、白马涧,起起伏伏都是没开发、没修路的荒山,驴友倒是很多,但那路实在不好走。爬山,真的是手脚并用的“爬山”,抓着草根、攀着碎石,哪怕这样,好多地方还要孙若涵牵着手才不至于摔倒,一路爬到白马涧,她一人就干掉了1.5升的矿泉水。 比之约会,这更像是体育锻炼。但事实上两人确实牵手了。但是这样的牵手,真的是她认为的“牵手”吗? 孙若涵总是这样,做一些让人搞不懂的事。连该不该在意都搞不明白,总是让她伤脑筋。 但是隐约的,她又不是真的排斥这种感觉。 “咖啡店我还是不去了,路上到处是烧香的,感觉挺吓人,晚上还是早点回家。” 这么一说,碧君也想起来,刚才一路上看到路边不少人在烧香化纸。但中元节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今天算农历是7月30日。 “今天有什么特殊吗,为什么这么多人烧香?” “这是狗屎香,民间传统,你家不烧吗?是不是苏城人?” 碧君家还真没有烧香的习惯,不过就此被质疑血脉了,还真过分。 “那这香有什么典故吗,烧给谁的?” 被这么一问,谢婉蓉也答不上来了,支支吾吾。总有一些习俗是这样,从小跟着长辈去做,却说不出所以然。 “总之,反正,这是风俗。”最后她赖皮道。 问题不了了之,本来是谢婉蓉挑起的话题,现在让碧君倒是有点在意了。当她来到咖啡店,孙若涵回答了她的疑问。 “这是烧给张士诚的。” “谁?” “张士诚,和朱元璋争天下,输了的那个。” 这个答案让人意外,碧君原以为是供奉哪路神仙,或者敬拜哪个烈士,没想到是个六百多年前的起义军头头。 “烧给他干嘛,他做了什么让人敬重的事吗?” “也没什么让人敬重的,只是因为他和朱元璋作对。苏州人讨厌朱元璋,讨厌了六百多年,就给张士诚烧了六百多年的香。” 这日子猛一听着,比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日子还要长,六百多年传下来的习俗,简直带着神话色彩了。哪有人的恨能恨那么久? 孙若涵没有再说什么,他也只是知道这个习俗而已,他本人也没有烧香化纸的习惯。 “今天做了些‘宫爆龙虾’,一起尝尝?” 苏城人常言“不时不食”,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时令美食,夏天就是吃龙虾的好日子。 看着端出的足足一盆的龙虾,碧君为没有来的谢婉蓉感觉可惜。 吃龙虾不宜在室内拘谨,孙若涵特意在外面的花园里搭了个桌子,将一桌龙虾摆在了花丛中的方桌上。 与盱眙龙虾不同,宫爆龙虾是一道地道的苏帮菜,也是少有带有辣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