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_第七章 船宴(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船宴(下) (第3/3页)

“孙某可不是文人,何来‘斧正’之能?兄台若是有意,我去取些纸墨来,替你研墨。”

    张继也不推辞,他只是有感而发,望着夜色中的姑苏城,脑海中是不久前残阳如血的湖面。捕鱼的水老乌,在水面上扑腾,如同啄食这大唐的血rou。黑夜之中漫天飞霜,将这片大地掩埋在冰寂之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

    只这一句,孙若涵停下了脚步,惊愕的回头望着那个瘦弱的书生。书生望着黑暗,望着那黑暗中的大唐,属于亿万华夏人的大唐。

    “江枫渔火对愁眠!”

    寒山寺的钟声依旧在敲着,108声的钟响声,佛说人有108种烦恼,随着这钟声消灾弭祸。书生孤身一人站在船头,在这古老的封桥岸边,吟诵出了这千古绝唱。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封桥,原来就是后世的枫桥!这座桥并没有倒塌,也没有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是静静的跨在这河道上。

    百年匆匆,千年流逝。

    望着这封存了历史一般的画面,孙若涵的思绪恍惚。

    姑苏城,这个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多少人却因为这首诗而初见。

    在这大唐即将陷入沉沦的永夜前夕,这个书生为了这个帝国看不见的未来,陷入了一次不朽的失眠,成就了这首诗篇。

    这个书生,在这愁眠的一夜,站在船头望着黑暗,他看到了什么,又在想什么?

    公元755年在这钟声中度过,然而大唐的浩劫才刚刚开始。

    张继不知道,恰恰就在他愁眠之夜的次日,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七个月后,杨玉环自缢马嵬驿,同月,玄宗李隆基(被迫)退位,改年号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年。

    后世的文人墨客或许会对那位“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绝代佳人的离世悲叹追悼,可对当世的百姓而言,苦难的是仿佛无穷无尽的战乱。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那将是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生死同悲,活着只是苟且,死了,也无一草席可供入土。这场战乱,屠戮了太多的华夏子民,也抽干了大唐的精血。

    而张继,则在六年后弃笔从戎,在征西府被录用为员外郎,又次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兵败,安史之乱就此平定。

    但唐朝的永夜并未结束,它就此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虽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却再不复往日的荣光。在这一百多年中依然战乱不止,矛盾频发,百姓苦不堪言。随后黄巢起义,唐军战胜了这个食人魔王,国运却终究无力回天。大唐百姓对这个王朝的认同和热情,也在百年的痛苦中渐渐消耗殆尽。

    大唐盛世,盛世大唐。这个让华夏最为自豪的朝代,它兼容并蓄,保持着对海外各国文化输出,强大、自信!哪怕在千年后的今日,海外华民依然以唐人自居。

    这首在凌晨时分,月落之时吟唱出的千古绝唱,也是对盛世大唐最后的期望和眷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之后是日出,但它最终没有等来日出,大唐再不复往日的荣华,覆灭在了公元907年。

    太阳升起了,孙若涵从床上睁开眼,望着窗外的晨光怔怔出神。

    打开咖啡厅的门,又关上,孙若涵一身轻松的运动装出了门。

    他没有开车,也没有打车,而是选择了公交。06年的地铁一号线还没开通,转了几次才到了何山桥站。

    这里是京杭大运河,和千年前一样,河中的舟船络绎不绝,不过没了游船,都变成了一艘艘货运的大船。

    何山桥下是寒山寺,寺庙的西侧是一片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园。

    一辆旅游大巴停下。

    “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枫桥景区。”

    年轻的导游带着游客入了园,孙若涵也随步跟在人群后。景区很大,亭台楼阁依着运河而建。

    封桥,那座因漕运时封拦水路而得名的石桥,现如今成了享誉中外的“枫桥”,一千两百多年的岁月改变了许多,唯有它在此见证。

    大唐早就成了历史,成了故事,那个中国曾经立于世界之巅的时代,更成了许多海外华人的精神寄托。

    “大家请看这里,枫桥旁边的这座城门是铁铃关,是明朝抗倭的雄关。”

    导游介绍着,孙若涵也跟随着那些游客,漫步走到了一片城墙边。

    只见枫桥旁是一座古城门,城楼上对联写道:“雄关通浒墅,古寺对寒山”,牌匾横批:“御寇安民”。

    这是枫桥畔的铁铃关。

    自明时起,一次次抵抗倭寇的入侵,这座城关保留着血与火的记忆。

    1949年4月27日凌晨,炮火声响起,解放军29军的85、86师在这铁铃关外打响了第一枪,随后从这里夺关入城,标志着姑苏城的解放。

    月落后,是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但是,就如华夏的先祖,传说燧人氏将火光带到了人世,华夏之民永远保存着那点星星之火,度过漫漫长夜。

    一千两百年的时光太久远、太漫长,漫长的仿佛看不见任何希望。那个曾经让“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作为万邦宗国的国度,一步步沦落成人人可欺的病夫。炮火轰开的国门,列国予取予夺的瓜分,曾经的万邦来朝,一度沦落到半殖民。

    但长夜终会过去,大唐已逝,而华夏永存。

    孙若涵静静的站着,手中空无一物,心里却仿佛握着一把厨刀。他想他已经明白了,那种名叫思念的感觉。思人、思乡,那是最眷恋的归属,也是最难忘的味道。

    【第三篇《思念之路》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