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_第四章 山塘古街的海棠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山塘古街的海棠糕 (第1/2页)

    唐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调至苏州府任刺史。任期不长仅有一年半,不过在这期间,他在姑苏城完成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开凿了一条从阊门直通虎丘的河塘。

    挖掘河塘产出的泥土也并未浪费,被用以筑成堤坝,修成了一条步行街。

    修这条河塘的初衷,一是解除洪涝之忧,再是方便游人游览虎丘。

    对于一座数百年来少有洪涝干旱的福地来说,第二个效用恐怕才是白居易的本意,毕竟堤坝修成后,他本人便多次携青楼女眷夜游,留下多首即兴诗。

    但无论如何,在古代水利工程永远是惠民工程。而愿意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员总是让人爱戴的。

    这条七里长的堤坝,姑苏百姓因感念白居易,而起名“白堤”。不过,因他先前在杭州任刺史时同样修建过“白堤”,苏杭两地重名,所以自明代起,在姑苏的白堤承担起水路交通枢纽的作用成为一条商业街后,它有了另一个名字,因是虎丘山前的水塘,于是称作“山塘”。直至清末民初,“白堤”之名再也无人提起,“山塘街”取而代之成了它真正的名字。

    山塘,曾有人说:【七里山塘街,半部姑苏史。】

    恐怕连当时的白居易自己也不曾想过,这两个字对于姑苏这座千年古城而言意味着什么。

    阊门西望,行数十步,过了吊桥就是山塘的石牌坊。陆梨打头,带着游客步入这条古街。

    碧君起初有些跃跃欲试,一路上总想做些什么,却又有些茫然,怕自己耽误事。最后也只能泄气的跟在一旁。

    “在古时候,山塘是苏州的货物集散中心。它的东端位于‘五龙汇阊’之地,五条河流汇聚于此,一是大运河,南接杭州府、嘉兴府,北连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另有通向太仓、常熟的支流,直达长江水路。”

    听着陆梨侃侃而谈,这些知识碧君也都知道,但是她并不确定,若是她去介绍又是否也能如此从容自信。也许换做是自己,面对这些游客会紧张的忘词吧?

    此刻他们站在山塘桥上,这是山塘街的东侧入口。桥下是乾隆题字的御碑亭。

    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次次不忘游历山塘,特别爱四处留字的乾隆皇帝更是在这条街上写了多首诗。不仅如此,因为对山塘念念不忘,乾隆在皇太后(孝圣宪太后,甄嬛原型)70大寿时,还特意在BJ万寿山下仿造山塘街造了一条苏州街。一百多年后,慈禧又在颐和园中重建苏州街,建的依然是山塘。

    山塘,也确实是苏州最别致的一张名片。

    站在山塘桥上向西望去,是一座又一座连绵的古朴小桥,蜿蜒的流水、摇晃的小船,这一幕曾被无数游客取景,大约也是最符合人们心目中江南气息的景色。

    游客们拿出了相机和团建横幅,这些公司的同事们在这里取景拍起了集体照。

    陆梨退到一边不做打扰,这才有功夫取出矿泉水喝了两口。

    山塘街并不宽阔,河道也仅能供两条游船并行,在如今的人看来算是狭窄水道,千吨货船绝无法通过。这样的一条河,除了作为旅游景点,大概再没有其他作用。可是看着这小桥流水,谁又能想到几百年前此地的繁华?

    如果说苏州园林,是曾经达官显贵退隐避世的清闲之所,是苏城小资的情调。那么山塘,则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金融中心,它曾担当着全国货运的枢纽。

    陕西会馆、潮州会馆、冈州会馆、岭南会馆、东莞会馆、宝安会馆、东齐会馆、全晋会馆、镇江会馆、江西会馆、泉州会馆、汀州会馆、高宝(高邮、宝应)会馆、关东会馆、毗陵会馆,全国大大小小的商会在这条街上均开设了会馆,每日千帆匆匆而来、万桨匆匆而去。堆积如山的南北货物,更不乏从长江入海口通商海外的珍奇。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们齐聚于此,打造了江南之地的盛世繁华。

    而旧时每年三节会(上巳节、七月半、十月朝)时的山塘庙会,更是锣鼓喧天、人潮如水,行人摩肩接踵。

    有诗证曰:

    【云母船窗四面安,玉箫金管竹檀栾。却嫌画鼓中流竞,撑出桐桥野水宽。】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都开封的繁华,而若是要在姑苏作上一画,选景的必然是这七里山塘。

    走在古老的青石路上,昨晚下了些小雨的关系,石板路依然有些湿漉漉。

    “怎么样,还适应吗?”陆梨走到微微有些愣神的碧君面前问道。

    “嗯,不过导游好像比预想中更累一些呢。”

    “当然,做导游哪有轻松的。这个团还不算什么,人不多,行程也不算紧密。若是遇到些行程紧凑的团,再突发点情况,那才真是要命。如果后悔的话,放弃还来得及哦。”她半开玩笑的说道。虽然做了这么久的导游的她没有立场说什么非议的话,但导游也确实不是什么轻松的工作。

    碧君摇了摇头。

    “那就继续努力吧。”本也只是随口一提,带着玩笑的意味,陆梨不以为意道,“说起来,你以前来过山塘街吗?”

    “嗯。”与其说来过,更确切的说,这里曾是她的家,有过太多的回忆,“但是,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如今街两边是连绵的商铺。这些都是近几年招商来的店家,虽然出售的大多是号称苏州特色的物品,但总觉得商业气息浓重了一些,少了些韵味。

    记得以前这里多是民居。

    碧君有些茫然,这条街是她童年长大的地方,再远一些,大约在半塘的位置,曾有一处桥边的民居是她的家。现在那房子也不知是否还在。

    那是个只有三十多平米的小屋,沿着河,记得靠河的墙边还有水埠石阶。

    石阶只有三、四个台阶,并不会通到水里。听闻旧时在山塘河里多有小船沿河叫卖,无论是四季果蔬,还是各种小玩意儿,若有看中的就和船家答应一声,踏着石阶和船人讨些价钱,系个竹篮下去就完成了交易。

    不过在碧君出生后就没见过这样的景象,石阶也成了普通又多余的摆饰,斑驳破落,就像很多在时间长河里被遗忘的事物一样。

    说来奇怪,明明是她没有见过的光景,却也有些怀念之情。大概是溶于水乡血脉中的记忆吧。其实对于那过去的家,她的记忆也已经模糊,毕竟因为拆迁的原因初二后就搬离了那里,说起来就是孙若涵离开后没多久,她也搬家了。之后又陆续搬迁过几次,石路、三香、三元,小时候的记忆就是不停在搬家中长大,这条老街一别已经快二十年的时间。

    事后那屋子是拆除了,还是老房整治重修了,她也并不清楚。

    能记得的,只有老旧的绿皮火车在离家不远处河边的铁道上悠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