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记忆中的街巷 (第1/2页)
合欢树下,两个小人蹲着。 一群忙碌的蚂蚁,对它们来说不远处的两个小童就如巨大高山,与它们的世界毫不相干。庞大与渺小,分隔成了两个世界。 在孩子眼里,看蚂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往往会花个半小时,只为看一群蚂蚁搬走一只苍蝇。 黑黑的蚂蚁小如芝麻,是再脆弱不过的生灵。 “呐,碧君,你知道吗?听说森林里有一种蚂蚁,在遇到大火的时候,会滚成团抱成一个球,从火里滚出去逃生。这样外面的蚂蚁死了,里面的还能活。”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书上啊,书上这么说的。” “孙若涵你知道的真多,一定看过很多书吧?” 被女孩这么夸奖了,七八岁的小萝卜头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外面的蚂蚁都会被烧死,那么大家肯定都往里面挤吧?”女孩又问道。 “不会,书上说蚂蚁都很团结,很多蚂蚁会自愿裹在外面。” “这样啊,那它们可真伟大。”女孩这么说了,想了想那样的场面打了个寒颤,“我可做不到。” “我也做不到。”男孩郑重其事的补充道。“为种族的延续牺牲一切,这是生物的本能,也因此才能将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不被自然界所淘汰。但是我们人站在食物链顶端太久了,失去了这样的本能,所以不知从何时起,都只想着自己了。” 女孩有些愕然,“你说的什么,我都听不懂。” “其……其实我也不懂啦,只是书上这么说的。” 那时的他们总喜欢交换一些从书上、电视上看到的知识,感觉那是像大人一样了不起的事,如果有一天什么都知道了的话,一定就能成长为厉害的大人了。 —— 游船码头旁,集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碧君点了人数却发现少了两人,她又确认了一遍以防点错,依然是同样的结果。 “陆姐,还有两个游客没到。” “好,我来看看。”陆梨说着拿出了名单。 遇到一些没有时间观念的游客,这对导游来说是家常便饭。好在整个山塘街景区本就不大,也不怕走丢,或许再等几分钟人就来了。不过因为接下来还有午餐,然后是五峰园和泰伯庙的游览,时间并不宽裕,不足以过多浪费。所以陆梨还是第一时间对照游客名单,一个个核对了起来。 很快,她就找出了离队未归的人,幸好事先在名单上也都留有电话。 “稍等一下,我来打个电话联系一下。”陆梨说着,走几步到河边拨打电话。电话很快接通了。 听那边说话,碧君依稀听到了“桥边”、“没人的巷子”、“寺庙”这些词。两分钟后,陆梨带着苦笑挂上了电话。 “麻烦了,他们不在景区里。” 这大概是最糟糕的状况,七里山塘,但实际开发成景区的只有一小段,仅包括自山塘桥起始不到一公里的一段区域,之后过了广济桥就是普通的古街了,那依然是居民生活的市井。那两名游客显然是穿过了广济桥,也不顾是否出了景区出口,一路往西走了。 “他们在电话里说是看到寺庙,这条街上的寺庙不多,应该是普福禅寺那边。” “普福禅寺很远吗?”碧君问道。她虽然曾经住过山塘街,但毕竟是孩童的时候,只对家的周围熟悉一些,再远一些的地方也并不了解。 “从这里走大概两公里多一些,禅寺再西边就是虎丘了。”陆梨说道,从这里到普福禅寺几乎就是要走完完整的一条山塘街,四、五里路,开车就是一脚油门的事,可是步行的话说短也不短,那两名游客大概是单位里憋坏了,难得出来撒欢,这自由活动的半个小时里就一路闷头往前走了。 这条路毕竟有些小巷的岔道,以防他们不认得路乱走,陆梨只能去接他们回来。 “你们可以在这里等一下,我去把他们接回来。”她吩咐碧君带着游客在这里稍等,想自己去带人,可听了这话,有几个游客却生出了兴趣。 “在这等着多没意思,那个普福禅寺是景点吗?如果好玩的话带我们一起去吧。” 有人这么说了,其他游客也都赞同,毕竟不到三公里的距离对于这些公司的小年轻来说还真不算什么,平时健身慢跑也要五公里、十公里的。难得出来走走,也不介意多浪费些体力。 “普福禅寺挺小的,没什么好看。”陆梨说着,想了想又改口道,“不过如果你们想去看看也无妨,因为这座寺庙还挺有名。它有另一个名字,叫‘葫芦庙’。” 没什么好看的景色,但又有点名气,这有些矛盾,不过听了“葫芦庙”这个名字,有游客想了起来。 “葫芦庙,是《红楼梦》里面的那个葫芦庙吗?” 【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 这正是《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所云。 如果《红楼梦》是一本电影,这就是开幕的第一个镜头。 七里山塘,因古人常爱把数字说圆满,一些古籍中又多记作“十里山塘”。所以书中称阊门外的十里街,指的就是山塘街。而普福禅寺只有前后两殿,中间是一间狭窄天井,形似葫芦,所以有了这“葫芦庙”的称呼。也正是曹雪芹撰写的文章中,林黛玉的启蒙老师贾雨村最早寄住每日卖文为生的地方。以此为线索,点出了后续的人物。 虽然不是什么有名的景点,也不算有什么历史的名胜,却因为《红楼梦》有了些传奇色彩。 这座坐落于青山桥畔,建于宋淳熙年间的小庙,在书上也只是提了一提,算作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可能也只是曹雪芹当年来山塘街无意间一见,写书时需要个地名,不作他想随笔编了进去。不过既然是传了几百年的名著,故事中的一景一物,亲眼去看看却也颇有些趣味,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有种“圣地巡礼”的感觉。 既然游客都有兴趣,陆梨也索性带着全团过去了。 一路往西走,不过一两百米就到了广济桥,过桥后景色立刻就不同了。那些装饰地古色古香,又明显是翻新装潢的店铺都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颇有年代感的小路小巷。 有些破旧的民居,来往的也少了游客,多是些常住的居民。街两旁依然是各类店铺,却没了花枝招展的装扮,朴素的犹如时间在跨过广济桥桥洞的那几步之间退回了二、三十年前。街边几个老人围着在下象棋,无人的竹椅上摆放的收音机正在放着评弹。 与主路交叉,延伸开去的是一些小巷。沿着那狭窄的巷道望去,斑驳的墙体有些寂寥,又遮挡了阳光,只留下一线蓝色天空。偶尔有麻雀在青空的间隙间刹那飞过,不留影迹恍如错觉。 莫名的,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