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醉生梦死的秃黄油 (第1/2页)
深秋时节,天气渐寒,路边的枫树不知何时被染红了。金色与鲜红,与琉璃蓝的天幕对比格外强烈,所以秋是四季中最有童话色彩的季节。 “又快到天平山看红枫的时候了。”孙若涵感慨了声。 天平山位于城西,与灵岩山比邻而居,乃是范仲淹祖祠所在,所以古时又有‘范坟山’的说法。天平山本没有枫树,乃是明万历年间,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允回乡祭祖时从福建带来,古籍记载当时种了四百多棵,如今多半已经死去,仅余一百五十余棵存活。 明万历至今,历经了四百多年的时光,这百余棵傲然巍峨已呈遮天之势的古枫,让天平山成了秋季姑苏百姓赏枫的绝佳之处。 碧君却有些心不在焉,她正看着窗外出神,随意应了声。 孙若涵走到她对面坐下,盯着她,就怎么看了一会儿。 “怎……怎么了?”被盯了半天的她终于回过了神,红着脸道。 “第一天做导游,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呀,陆姐她啊,还说我会是一个好的导游的。”说到这里,碧君也笑出了声。她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好,但被人夸奖了总是愉快的。更让她开心的,是幸运的遇到了如此关照她的前辈。 “是嘛,恭喜恭喜。” “啊,好敷衍的说法。对了,说起这个,我还给你买了个海棠糕呢,小时候的海棠糕还记得吗?”碧君说着拿了个纸袋,“不过昨天回家已经很晚了,所以没送来,这个季节冰箱里放一晚应该不会坏吧?只是味道大概会差一些了。” “没关系。”孙若涵接过纸袋打开,里面果然是熟悉的海棠糕。说起来,就算算上那回溯的十年,他也好久没吃过了。乍一看到不禁有些感念。 这是一种以花生为主料的甜品,算是江南的传统小吃,曾流传于姑苏、无锡这一带,海棠糕和梅花糕,要说多好吃也算不上,不过也是几代人的回忆。 这类糕点当然是刚出炉的时候口感最佳,放凉回热会差很多,如今隔了夜,大概失了大半的滋味。不过孙若涵也不在意,感谢着收下了纸袋,打算去回热一下就吃,毕竟是碧君的一份心意。 “对了,今天清晨的时候我顺便去阳澄湖买了些螃蟹,这个时节蟹黄、蟹膏都已经长足了,是最适合吃螃蟹的时节,要吃吗?” 碧君意料之中的猛点头。孙若涵当然知道,螃蟹向来是她的心头好。 螃蟹性寒不宜多吃,但作为秋季姑苏城的时令美食,若是一年没有品尝一次,那便是错过了一个季节。 说是顺路去阳澄湖当然是假话,为了买到新鲜螃蟹他起了大早,天尚未放亮,就驱车几十公里特意去了湖边,在蟹民第一网刚收下的时候买了八只回来。雌雄共四对,雄蟹足有五两,雌蟹也有四两,生龙活虎的都是精品。 苏州的螃蟹久负盛名、种类繁多,或许一个镇、一个乡都会有各自特色的螃蟹,比如有名的太湖蟹,大而色黄,壳软,谓之‘十月雄’,吃口鲜甜,颇受老饕们的喜爱。另有吴江汾湖的‘紫须蟹’、昆山蔚洲村‘蔚迟蟹’、常熟潭塘‘金爪蟹’等等,不同产地的螃蟹各有特色。 但要说到其中最富盛名的自然是阳澄湖大闸蟹。 有道是:“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此句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异曲同工,可见阳澄湖蟹在苏城人心目中‘蟹中极品’的地位。 螃蟹一般只要清蒸了,不用任何调料就是无上的珍馐。不过难得这个时节,蟹黄、蟹膏都足了,孙若涵倒是准备做一道姑苏的经典菜。 “秃黄油吃过吗?” 碧君摇摇头,这道菜名好像有点熟悉,又好像没听说过。 “是什么,用黄油煎的螃蟹?” “螃蟹哪能用黄油煎。”孙若涵好笑道,“‘秃’又作‘独’,是独一无二的意思。而黄、油指的是蟹黄和蟹膏油。这秃黄油,也算是一道名菜。” 虽说是名菜,碧君依然是一头雾水。她从小喜欢吃螃蟹,寻常也就是清蒸一下,或者复杂如‘软煎蟹盒’也吃过,却不曾听过这‘秃黄油’。 孙若涵也不意外。既是名菜,又很少人有吃过,甚至不曾听闻,是因为这道菜从始至终就不是‘酒楼菜’或‘家常菜’。虽然菜谱已经有千年历史,其名更多见于各种典籍,却唯独不见于百姓餐桌。 苏帮菜历史上称之为“吴地菜”,若说追溯源头,有明确记载的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所谓“吴越之地,稻饭羹鱼”,指的就是苏城的饮食文化。而它最全盛时期则在明清,在明代的《旧京遗事》中就有【京师筵席以苏州厨人包办为上】等记录,至清时,如张东官、赵玉贵、吴进朝等许多姑苏的名厨被宫中聘为御厨,也将姑苏菜带到了全国各地。 可惜太平天国的战火几乎摧毁了姑苏城,其后更是黑暗的数十年,导致近代这‘东方威尼斯’的没落,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影响几乎销匿殆尽,至改革开放后才有些起色,但一百多年的空白,他乡人大概早就忘了姑苏菜肴的味道。 在过去,苏帮菜按不同的场合,一般可分为宫廷菜、乡绅菜、酒楼菜、家常菜、书寓菜等。 而这一道‘秃黄油’,用料只独取蟹黄和蟹膏。蟹身上最多的蟹rou是废弃不用的,嫌它影响口感不能掺入一丝,需完全剃干净,所以要大量的螃蟹才能取足一碗。 因为季节性太强,唯有深秋时节,蟹黄、蟹膏都长足了才能烹制,而选料又太珍贵,所以这道菜寻常酒楼中是基本不见的。普通百姓家买点螃蟹尝尝鲜,也绝无如此‘豪奢’的吃法。 所以这是一道古典的‘宫廷菜’和‘乡绅菜’,只见于御膳房以及姑苏城内一些达官显贵、大富之家的餐桌。当年隋炀帝爱吃的‘蜜蟹拥剑’,正是用秃黄油调上蜜汁制成。 寻常百姓大约只是偶尔听过这菜名,极少有能真正品尝。哪怕是如今生活条件今非昔比,但花个五六百买的几对螃蟹,凑起来也只够一碗羹,恐怕也少有家庭愿意尝试。 这也是‘秃黄油’多见于典籍,而少见于餐桌的原因。 孙若涵也不多做解释,真说多了怕碧君‘小家子气’又不舍得吃了。他转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