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影子 (第1/2页)
过两日就是惊蛰,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花红柳绿,江南春光正好。 木渎古镇游人如织,这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小镇,相传吴王在灵岩山为西施造馆娃宫,又筑姑苏台,所谓‘三年聚材、五年乃成’,筑园时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于是有了‘木渎’之名,历史上又有渎川、香溪等雅称。 位于古镇西北隅的‘魁星楼’倚着灵岩山,也靠着天平山,立于山湾之中。酒楼邻着池塘,池塘后是连片的山道,有一片茶园,还长了不少乌饭树。若是有游人沿着山路往北再走几里就到了龙池,又是一处春景绝佳之处,龙池旁是当年越王卧薪尝胆的白马涧。 在孙若涵的印象中,后世这个位置也同样开了好几家酒楼,只是相距了两三百年,大约和‘魁星楼’是没什么关系了。 山还是那座山,景却大为不同。 魁星楼的后厨中,张东官的‘八宝葫芦鸭’已经离灶出锅,装菜摆盘。 然后净手。张东官洗手很认真,又很郑重,就像是某种仪式一样。随着水流,他的表情渐渐放松了。从某种状态中退了出来。 而也是这时他才发现,他的徒弟还在灶台上,正在烹饪着另一道菜。 他不知道王东是何时上灶台的,也全然不知他在做什么菜。每当下厨时,张东官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便是天塌了也充耳不闻,直到菜肴完成,所以对刚才发生了什么一无所知。 孙若涵做了一个禁声的手势,张东官点头,安静的站着不作打搅。出锅的葫芦鸭就放在厨房的桌子上,热菜刚出锅当然是最美味的,若是耽搁放凉了味道会差许多,但孙若涵和张东官都没有在意。 年轻的主厨在灶台前认真的忙碌,从背后看着,和刚才的张东官竟有几分神似。在这一刻,让人打心底意识到,那真是张东官的徒弟。 “太早了。”在嘈杂的厨房中,张东官轻声用只有他和孙若涵两人能听清的声音说道,“老夫本以为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一步步带着他,却没成想,说离开就要离开了。” 谁又能想到呢? 如果世间之事都如设想一般的话,又哪来如此多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时候,人只能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我倒是觉得这是好事。张掌厨你离开的时候恰达好处。” 张东官转头看向孙若涵,有些惊讶,不太明白他话中的意思。 “王主厨一直在学你,你看,他做菜的样子,里里外外都像你。” 张东官点头,这不奇怪,本来就是师傅和徒弟,刀工、投料、挂浆、火候,王东用的都是他手把手教出的手艺,自然是相似。同时也让他有些自豪,二十年的时间,看着一个不过桌子高的小娃,一点点长大,最后独当一面的站在灶台前。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徒弟来说是这样,对师傅来说同样如此。缘分、羁绊,就像自己之外的另一个自己,继承了他的厨艺,继承了他的衣钵。这也是他对王东格外严苛的原因。 “可是,他终究不是你,人不能永远学着另一个人,一直追着别人的影子。这种事并不好。” 这话张东官听不太懂,但没等他说什么,那一边王东已经起锅了。 菜肴出炉,那是一份野蔬烩,并不复杂,只是用田里新鲜的野菜做的简单热炒。但有时候,越是简单的菜肴,就越带着一些质朴的吸引力。 至少,张东官就被第一时间给吸引了。 “师傅。”菜做完了,看着面前的张东官,王东依然有些拘谨。 “你做的是什么?” “厄,炒野菜。” “我当然知道是炒野菜,”张东官见王东木讷的样子本有些生气,却气乐了反而笑了起来,“我是问你菜名。” “这……”王东求助的看向孙若涵,“这是孙先生教我的,菜名我不知道。” “哦?”张东官见状也不多问了,“本想让您尝尝我的手艺,没想到是孙先生先露了一手。” 张东官看着盘里的菜蔬,几种食材一眼就能分辨,并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东西。都是外面的地里能挖到的寻常野菜,也没什么名贵、奇特的材料。但不知为何,见了就很吸引人,让人不自觉口舌生津。 那种感觉大概是——啊,春天到了。简直是将一整个姑苏的春天,都盛放在了这一个小小的餐盘之中。 分明是不同的味道,他却感觉到了春雨之后泥土的芳香,一棵棵茁壮的嫩芽从泥土中钻出了脑袋。这些野菜便是望帝的恩泽。 张东官挑起一筷,入口轻嚼。枸杞树初春的嫩芽,与马兰菜清爽的口感,简直就如一汪清泉,只觉得脱开了舌尖的枷锁。闭目,仿佛能看见春野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甚至能听到泉水叮咚的清脆声。 “了不得,这菜虽简单,滋味却更胜那些精心烹饪的名菜,孙先生,还请问这菜蔬是何名,有什么来处?” “那你可问错人了,这不是你徒弟自己做的吗?我哪知道叫什么菜名。” “啊?”王东结舌,不知孙若涵为何如此一说,“可是,这菜不是先生你一步步教我……” “真的吗?” 被孙若涵这么一问,王东又不确定了。好像,还真的不是。 刚开始确实是孙先生提点他,可是,从什么时候先生就不说话了,他竟然没意识到,没有丝毫印象。是了,现在回想起来这菜就是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