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陛下,把周公租给我们抵债吧_第27章 开发王宫计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章 开发王宫计划 (第2/2页)

怎么好。

    晨阳国上一任国王和现任国王都是英明之辈,他们的手下自然都不差。

    而上一任内宫掌印,学识不差。他掌印的时候,不敢和文人,外臣过多交往。

    离开王宫后,却是喜欢和文人们诗词唱和。

    如此和姜铭交往比较多。

    让上一任晨阳国内宫掌印来做镛国王宫博物馆馆长太适合不过了。

    而且像掌印太监这样这样的人,一直在内宫里掌权忙着,退休了,闲下来,还不适应。

    有事做,就算不给钱,这个前掌印隗阶都会高兴的来接任。

    这点姜铭是知道的。隗阶没权势了,和这些晨阳国,像姜铭这样的清流文臣交往反而频繁。

    彼此了解。

    听姜铭的介绍,周叙感觉到,晨阳国的清流文臣没有周叙原时空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太监都是文人的鄙视攻击的对象。

    晨阳国清流文臣对这些太监居然还有一丝怜悯之心。

    从姜铭口中说出来的话是,这些人基本上就是贫穷人家,养不过来的孩子的一条活路。

    甚至有些小太监,都是父母做主送进宫的。

    他们自己就没有选择的权力。也是一帮可怜人。太监很多也是善良的,为何要去鄙视人家。

    而城主,姜铭也推荐了一个晨阳国人,曾经是镛国人。很有才华,在晨阳国先王时代受到重用过。和隈阶一样,新王上位,主动让贤,退休。

    从何道长处和姜时的谈话中,周叙知道姜铭值得信赖,不管是人品还是学识。何况他是周叙的舅父,姜时的堂叔父。

    周叙与姜时不依靠他,还能依靠谁呢?

    周叙观察了何道长的药僮,好些都是孔武有力,武艺高强之辈。

    有他们保护,何道长才敢全天下到处跑。

    紫阳派的势力不小,很多诸侯可以看不起镛王室,但不敢看不起紫阳派。

    否则,王室成员以后有什么大病,这些紫阳派的道士请不动就比较麻烦了。

    若夏大陆不统一,诸侯国林立,紫阳派看你诸侯国不爽,不去你诸侯国行医了。

    你国王不能跨国绑人吧!

    周叙打算让姜时找何道长找要几个紫阳派的人来保护他们的安全。

    周叙一说,姜时就说道:“周叙,青牛宫的道士就是。何道长离开凤栖城的时候,把改做了书院的青牛宫恢复成道观,派了紫阳派的道士常驻凤栖。如此,他才放心离开的。

    我和你说过的嘛!在凤栖城,咱俩还是很安全的。”

    也是,烂船也有三斤钉。

    500年的王朝,怎么也还是有点隐藏的保命势力的。

    周叙看了镛朝以前册封仪式记录,太没创意,也很没仪式感。难怪后面诸侯都不怎么重视册封了。

    镛朝的册封,就是写上一份圣旨,然后让太监们送过去,摆香案念过一遍就完事。

    这怎么行?

    周叙给姜时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仿照欧洲册封的形式和典礼来搞。

    给离国国君办一个特别的册封典礼,一来彰显离国国君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树立镛国的权威。

    天子在这之后,要改变思维观念了。

    要换一种活法。

    从中世纪开始,英国君主在封爵仪式上,通常手持一把宝剑,敲打接受爵位的人的肩膀。

    这个仪式就不错。反正册封的解释权在天子。几百年,除了王宫典籍,也没什么地方有详细,全面的封爵礼仪记载了。

    重视礼仪,是有道理的。因为其具备维护秩序的功能。

    但镛朝有些礼仪很简陋,但有些礼仪很像儒家,搞得就很过分了。

    并不能起到巩固自己权势和影响力的作用,反而把自己拖垮了。

    难怪紫阳派的何道长很反感。

    从镛景王开始,镛国国王放弃了镛文王的道家治国国策,改变了镛文王制定的无为而制,提倡王室过简朴,低消耗的国策。

    开始信奉儒家,开始了铺张浪费,搞起了很多繁琐的礼仪规则。

    特别是葬礼,国王的墓室要建得壮丽雄浑,陪葬品要奢华,要多。

    奢华的风气死灰复燃,很快就影响到了其他的很多诸侯国,让很多国家一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就用在国王的墓葬上了。

    镛景王除了人殉不敢恢复之外,前朝的殉葬文化在被镛文王的国策压制了100多后,在景王的手上又全面恢复了。

    国王不长寿的话,接连建造规格庞大的墓室,陪葬贵重物品。

    一国连续几场葬礼下来,国库就空虚了,这是镛国败亡的最大原因。

    弱小的诸侯国,国王也死不起。后面连镛王也死不起了。

    一场葬礼后,在跟着举办一场新王的登基典礼也要隆重奢华,如此多来几场,镛国就只能是债台高筑了。

    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不能饮酒食rou、不能作乐、不能洗澡梳头、不能夫妻同房。

    如果严格按规矩来,守丧者哭泣无时,住茅草屋,睡草垫,枕土块,一个个比着不吃而任自己饥饿,比着衣服单薄而任自己寒冷。结果是面目干瘦,耳不聪,目不亮,手足不强劲。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特别是上层人士守孝,必须搀扶着才能起来,拄着拐杖才能行走。

    没几个人能完全按照规矩来,但又不能让人发现自己不按规矩来。如此自然就形成了大量的伪君子。

    比的不是守规矩,比的是谁的伪装技巧高,不能让人抓到失礼的包。

    这种风气在从镛武王开始在镛国蔓延,就到处都是只重视面子的伪君子了。

    姜时的大哥,就是如此的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