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章 你终究跟朕相左了!(求订阅) (第2/2页)
噪发兵攻伐百越。 嬴政只感到阵阵心寒。 他信任甚至是委以重任的大臣,根本就没有以大秦为重,他们为的只是自己的私利、为的是自己的功劳,为的是给自己加官进爵,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大秦的艰危,也从来没有在乎过老秦人的死活。 甚至。 他们有意忽略了大秦之根基。 他们要的是权势! 而且...... 他们的确也做到了。 郑国勘定的天下大道共计四百余条,而今大多数已完工,这么庞大的工程,只用了不到六七年,正是凭借这卓越的功业,郑国从大田令,一跃升到了九卿之一的治粟内史。 腾亦然。 他靠着老秦人的遵纪守法、任劳任怨,将朝廷分发之事,做的井井有条,除了刚上任发生的兰池遇袭,内史郡下便再没发生过动乱,‘内史腾’也因此更进一步,成了‘少府腾’。 但这一切的代价,则是老秦人的血泪。 杨端和、羌瘣等人同样,他们出身关中氏族,本是老秦人最为信任之人,然他们却背弃了老秦人的信任,把老秦人当成了自己升官的垫脚石,借着为老秦人说话,一步步为自己谋取权势。 他们最终都得逞了! ! 而他作为总领天下的皇帝,之前竟对此浑然未察。 甚至还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何其可笑啊?! 数百年来,无论面对多么艰危局面,始终都打不垮、压不倒、拖不烂的老秦人,竟在他的手中,被一步步肢解,一步步拆散,他以一人之力,竟完成了六国数百年都未完成之事。 这是何其大的功绩啊?! 嬴政只感到深深的讽刺以及深深的懊悔。 嬴政重重的喘了几个粗气,而后勐的吸了几口凉气,平复着心中汹涌难平的愤怒。 他必须要保持镇静。 大秦沦落到现今的局面,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很清楚,他一直都是大秦新政的制定者,也是总揽实施的推行者,帝国君臣与天下臣民对大秦新政的指责,他是首当其冲。 他不想逃。 他的尊严也不容许逃避。 而今,他已醒悟过来,自当进行纠错。 只不过他已信不过满朝大臣了,在嬴政眼中,这些人终究是存了私心。 他开始思索新政得失,开始想不着痕迹的,改正一些容易激起民众sao动的法令,尤其是挽回老秦人之民心,而改变徭役令,便是目下最要紧之事,老秦人是赢家,岂能如输家一般受尽委屈? 只是嬴政有些迟疑。 他迟疑的是对整个大秦新政基本点做出松动,还是只是具体的就事论事,若是前者,那对朝野而言,将会是一次大地震,甚至会动摇天下,若是后者,想纠正回来,恐要花费不小的时间和精力,而他眼下的身体状况,恐是支撑不到。 嬴政陷入了沉思。 最终。 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朝令夕改,乃朝堂大忌。 他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思,但终究不敢这么冒险,至于后者,他唯一能指望,也就只有秦落衡了。 秦落衡虽有些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但他的着眼点无疑更精准。 更关键的一点。 秦落衡的思维更加发散,也更加跳脱,这实则是便于他打破当下局势。 而今满朝大臣已变得故步自封,甚至是因循守旧起来,这些人在天下一统之前,都是干劲十足,进取心极强,也极有抱负,但一统天下之后,却好似都变了一个人,变得十分势利,也变得工于心计。 他们已非是当初的贤臣谋士! 这种情况,其实很早便已有了迹象,只是他当时并未察觉。 当初议田政之时,若非秦落衡指出新田政之弊端,恐‘使黔首自实田’这一政策,当时就直接推行天下了,哪来如今的缓和时间? 嬴政站起身,走到殿外。 望着天空飘下的皑皑白雪,眼中迸发出强烈的斗志。 他初上位之事,朝堂被权臣把持,他只能韬光养晦,而后借着权臣之间的内斗,一步步夺回大权,而今他已贵为天下之主,就算麾下臣子有权欲私心,他却是不信,他面对的情况,能比上位时更糟? 嬴政伸出手,接下数片雪花,而后覆手,将雪花握在了掌心,漠然对四周宦官道:“明日辰时,召秦落衡来咸阳宫。” 说完。 嬴政松开了手。 只见那片片雪花,化为了屡屡白烟,消失在了空中,仿佛化为了云。 四周宦官连忙称诺。 嬴政负手,直接离开了。 他已彻底恢复平静,心境更是古井不波。 翌日。 踩着寸许新雪,秦落衡遵口谕,来到了咸阳宫。 在宦官高声下,他进到了宫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