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章 你终究跟朕相左了!(求订阅) (第1/2页)
大殿内。 嬴政思绪翻涌。 他却是想不通一件事。 如此重大之隐忧,为何无人劝谏? 他自认,自己的言路尚算得上是广泛,至少,不会阻止朝臣进谏劝言,但满朝大臣竟无一人进谏,难道真无人看出其中隐患? 他却是不信。 李斯向来目光敏锐透彻,又位列丞相之位,关中老秦人弥散如此严重,他难道真的察觉不到?亦或者,李斯早已察觉,只是在选择进言的最好时机? 想到这。 嬴政摇了摇头。 以他对李斯的了解,李斯不会如此。 但李斯不会若真不会如此,那岂非说明李斯已经连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谋划意识都丧失了?此等情况恐怕更为严重。 若皆不是,那究竟是何原因,让李斯一直没提及这重大失误? 嬴政一时想不明白了。 他启用李斯已有二十余年,在这二十余年中,李斯始终跟他保持步调一致,这也是他为何一直重用李斯的原因,他在脑海中细细回想了过往,始终想不到李斯与自己何曾有过重大歧见。 普天下。 都视他跟李斯为君臣知己。 亦如当年先祖孝公与商君的亲密无间。 正因为此,嬴氏宗族才与李斯家族结成互婚互嫁的多重婚姻之盟,而在嬴政心中,也从来没有把君臣私议带入国政,嬴政一直以来都很清楚,私是私,公是公,从不会基于巩固权力而去结婚姻之盟。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安装最新版。】 也绝不会因所谓姻亲关系,而不加辨识的认可一方。 这种政治底线。 嬴政一直都恪守着。 嬴政回首过往,却是发现了端倪。 因为李斯似乎跟自己太过一致了,一致的如同一个人,在整个帝国朝臣中,只有李斯做到了这点,其他任何人都没做到,甚至连接近都不行。 纵观帝国老臣。 无论是王绾、王翦、蒙武、尉缭、顿弱、王贲,还是杨端和、郑国、冯去疾、李信、蒙恬、羌瘣等帝国重臣,谁没有跟自己这个皇帝因政见不同,而起过争执? 独独李斯没有过! 这正常吗? 心念一闪,嬴政脸色陡变。 他突然想起了王贲昏迷前说过的话:‘丞相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 李斯之所以与自己步调一致,实是时时事事留心的结果? 嬴政摇摇头。 他觉得自己似疑心过重了。 李斯若真能做到这般,权力计谋岂非不可思议? 或许李斯并非是老谋深算,而是畏惧自己这个君王变幻莫测,而只能选择谨慎从事?毕竟李斯过往没有附和过自己的错失,也没有附和过某些特定事件。 比如,当年李信欲以二十万大军灭楚,还有软禁太后,以及灭赵之后默许赵高杀戮昔年在邯郸所受仇怨家族之事,这几件,李斯都未曾跟随附和,这便足以说明,李斯并非真的跟他步调一致。 但李斯同样没有支持。 只是保持缄默。 然缄默之实质,实为明哲保身,实为一己之私。 嬴政目光突然变得冷冽。 他对李斯生出了一股厌恶之感。 他已经彻底明白李斯为何会避而不言了。 因为权势! ! 李斯是帝国丞相,位高权重,而那些国政是自己亲自颁布的,李斯又岂敢开口反驳,早年,李斯只是上蔡一小吏,甚至自嘲为周旋于茅厕的厕中鼠,他曾经低微到极致,而今却位极人臣,他岂敢跟自己政见疏离? 若是因政见相左,导致被罢黜、被查究,以李斯以往在朝中所说所做,只怕瞬间便会被群起而攻之,甚至是直接鸣鼓而攻之,李斯这些年立下的功业,抵挡得住那潮水般的汹汹攻讦? 恐怕是不够的! 李斯怕了! 他不敢失去权势。 尤其还有商鞅的例子在前。 所以李斯选择了明哲保身,选择了谨言慎行,选择了察言观色,选择了谋而后动,全然没了作为丞相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嬴政冷声道: “李斯,你就这么看朕的?” “你这行差踏错,犯下的可是千古功罪!” “贻害的更是整个天下!” “李斯......” “你终究还是跟朕相左了! !” 嬴政抬起头,漠然望向殿外,天空已落起了雪。 他静了静神,思绪无比敏捷。 他想到了很多。 驰道、直道、官道以及灵渠,都是郑国筹划修建的,而征发徭役的事都是原内史·腾做的,而今老秦人如此凋零,杨端和、羌瘣等人难道真不知情?但他们却一直在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