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穿越汉少帝_第一百一十四章 董越身死汜水关 董卓报复袁世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 董越身死汜水关 董卓报复袁世家 (第3/4页)

而是换成了锦衣卫衙门的门口。起初他们骂的还都是不合礼法之类的。直到有个人骂急了。

    “刘辩真是个败类。”

    此话一出,镇抚司衙门当中飞身而出几个锦衣卫,将那官员围住。

    领头的正是史阿,只听史阿满脸怒气的说道:“竟敢辱骂骂王室,也是辱骂天子。”

    话音刚落,一剑挥出。

    官员立刻身首异处,随着时间都长了。老师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孱弱的文臣。不久后也散去了。

    就在满朝文武将痛骂的对象。从董卓换到了刘辩身上的时候。人家所有被抓捕的男丁女眷,也在一对兵马的押解下。前往合肥运城。

    开始他们发配的生活。

    而在关东诸侯那里。袁绍在得知自己叔父袁隗一家的遭遇之后。袁绍袁术兄弟痛心疾首。

    大骂董卓不是人,发誓要抱着血海深仇。

    当即以盟主的身份命名为联盟全军。火速攻取虎牢关,报仇雪恨。

    在处理世家这一方面,董卓是狠辣的。

    作为后来者的朱棣,自然有不同的见解。

    与其说董卓最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王允的连环计利用吕布和貂蝉杀了董卓。

    可回头细细一想。这件事早在袁隗一家被杀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

    袁氏一族四世三公。

    可以说是整个汉室明面最大的世家力量之一。

    董卓杀了人,还发配。

    袁男女老幼的结果无疑是向世家说明了一件事情。董贼恶毒。不能效忠。

    没人会扶持一个杀人如麻,暴虐成性的主公。

    世家之所以为世家。

    他们选择追随的人自然是要有志向有格局,能给他们施加带来延续,带来强盛的存在。

    还有董卓。手不打心里瞧不起世家。并且处处拿世家开刀。这种人设形象已经在世家心中根深蒂固了。时间久了必然遭到世家的反噬。而在这样一个被世家cao控的时代。没了世家的支持。也就很难再有继续运营下去的资本。董卓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一味沉浸于权力当中。飘忽所以。忘却了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运营守则。以为凭借着自己的武力手段便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也注定了失败。必定会失去世家的支持。同时也必然会走向失败的结局。

    同样不喜欢世家的还有朱棣。

    而朱棣更是彻底讨厌被世家cao控的感觉。

    董家身后与豪强免不了有关系的董家一族。

    而朱棣是彻彻底底的,对世家没有任何的好感。

    他的做法却与董卓截然相反,就拿锦衣卫的创意来说,锦衣卫的成立是建立在半朝文武贪官污吏的血泊之上。这一点自然也得罪了不少的世家。

    然而对于那些没有贪赃枉法的世家。锦衣卫从来都是十分尊敬。不仅如此。锦衣卫的文职当中,还有不少世家子弟在任职。

    这里为何有世家子弟来任职呢?

    理由很简单。这便是察举制的一个弊端。

    察举制当中能当上官的世家子弟人员十分稀少,也就造成了。狼多rou少,生多粥少,人多汤少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局面的,与前世锦衣卫的不同。朱迪这一次创业的机会,大大加强了文职的功能。其文职的职责除了整理日常的情报和文案之外。其中便有一条文员能力。相较于武人的出路。这些接受过正统文化教育的世家子弟。在思维方面显然是要灵便一些。锦衣卫成立之后也逐渐取缔了,洛阳成了很多衙门,尤其是在案件方面。而朱棣也相信一个官员能把案子查好。其思维必然。所以。以后再转成别的什么官员也很容易。这也就给了世家子弟之所以愿来锦衣卫做官的一个理由。在这里他们不用去上前线。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去处理一下那些执行部门因为无法调查清楚的逻辑问题。也能享受和当朝官员一样的品质待遇。也正是这些世家子弟的诉求。在这里他们自然也找到做官的感觉,因为锦衣卫出门可没人敢招人,虽然不做朝服穿的是粗劣版本的飞鱼服。这粗陋不堪的黑衣服,比朝文武的朝服要管用多了。人人心中都有一些小九九。所以在自身不轨的世家心中的自然是。内心忐忑,惶恐不安。

    但是却也有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人。才敢于锦衣卫之士。但随着与锦衣卫的接触我。不少世家也逐渐发现了,锦衣卫针对的无非就是。一些贪赃枉法之辈,要是没有这些贪赃枉法的罪行。因为向来都是以礼相待的。

    就比如一个江湖客出身的锦衣卫因为歹念调戏了世家的小姐。

    毕竟是江湖人不懂礼节,可以理解。

    朱棣却亲自面临将此人斩首。

    并立下规矩。锦衣卫虽然先斩后奏的特权。

    但这并不是锦衣卫嚣张跋扈的理由。

    朱棣在此地为立示,是要敲打一些。品行不端的锦衣卫。要严正自己的作风。他很清楚自己大范围的招纳人才。免不了里面浑水摸鱼之辈。与其等到日后给自己造成麻烦,不如先行敲打。绝对不能因为锦衣卫。落了别人的话。几乎所有情况朱棣都已经考虑过了。所以同样是跟世家对着干的朱棣。只是得到了一些心思不轨的世家的怨恨,却并未得到大部分世家的反对。

    而且绝大多数的世家。都是非常赞同朱棣的做法的。

    重振朝纲自然是需要朱棣这样的严厉手段。

    而朱棣所带来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在洛阳城。

    就连现在河北的清河崔氏一族。

    面对朱棣的做法,大为赞赏。

    清河崔氏,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来。

    汉末时崛起为关东望族,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孝文帝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十二人,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清河崔氏。家风轻重。可以说是世家当中的一股清流。这也是极少数能得到朱棣认可。并将之称之世家典范的家族。有清河崔氏崔琰对其行为赞赏不已。

    言之。汉室朝堂已病入膏肓。需要重药才能根治。

    还有朱棣就是弘农王刘辩的这种行为。

    崔颖这样的一个去评价,所以也间接影响了世家对朱棣,也就是弘农王的看法。

    久而久之。也有了这样的一句传言。跟弘农王刘辩,做对的事假都是心怀不正。贪赃枉法之辈。有无清河崔氏。洛阳的蔡家。

    尤其是蔡邕这个当时大儒。对弘农王刘辩的喜爱,那几乎是赞不绝口。

    采用蔡大儒评价:“其文采之卓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若按比例来算。天下文人墨客的文采。只占据了3二10。就占据了。十之二斗。而弘农王刘辩独占八斗。

    如此高的评价,在世家民间自然广为流传。

    大多数的世家也并非贪赃枉法之辈。毕竟百余年的传承,让他们也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