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5章 遍地都是人才 (第2/2页)
跟着这么多人,有了一丝防备。 赵宏图看着马康年不知道往哪里去,在船上的时候,对他的印象还不错,于是邀请道,“老哥,要不先跟我去安顿下,等明天再过来找工作?” “不用,谢谢,我有老乡在这,和人说好了的。”马康年拒绝道。 出门在外,小心为上。 谁知道对面是什么人。 赵宏图笑了笑,走了。 海口不大,半天就能绕一群。 大街小巷的人流中,夹杂着许多戴着眼镜,背着旅行袋,手上捏一张海南地图,气质与本岛人迥异的青年男女们。 找地方落脚的、寻找工作的、投亲靠友的,人流涌动,热气腾腾。 招待所、旅店也早已人满为患。 马康年转了一圈后,傻眼了。 不知道往哪里走。 赵宏图在这边有一个生产基地,自然不用担心落脚的地方。 没多久,接他的人,就找到了他们。 一面包车,就把他们拉去了生产基地。 安顿收拾好后,赵宏图视察了下生产基地,听取了基地领导的汇报。 发展非常好。 “现在还缺人么?”赵宏图上次来的时候,基地领导还在说,缺少管理人员呢。 “不缺了,现在琼州,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建省后,来了太多了的人才,有工程师、经济师、教授、作家、大学生,也有机关干部、技术工人。”基地领导眉飞色舞。 当初,想招揽可用的人,都还全面发动,介绍进来一个管理人员,奖励多少钱。 现在,挑花眼了。 新成立的特区根本无法消化汹涌而来的人才。 在人才大军中,有很多身上就没带太多的钱,为了谋生,卖报纸,摆地摊,开大学生饭馆和人才小吃店,甚至抱着吉他到街上卖唱,以等待机会。… 都这时候了,自然有人愿意来生产基地了。 过来就是管理层,待遇也不错,工资高的都好几百。 以后发展好了,还可以调到深城,甚至京城,港城去。 很多来了,就不愿意走了。 “在哪里招的?”赵宏图问道。 “三角池,海秀路与博爱路、海府路三条路交叉地带,距离人才交流中心六七百米的地方,有道二三十米长的人才墙,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各式各样、风格不一的自荐信。去那里,随便挑。”基地领导笑着说。 从来没有这么容易找到这么多人才的时候。 基地的苦日子,是熬过来了。 赵宏图也见了一下基地新进的管理人员,勉励了一番,打了些新鲜鸡血。 过了两天,赵宏图带着郭森,身后跟着保镖。 前往基地领导所说的三角池。 密密麻麻的,都是人。 这里是人才大军聚会和交流的场所,大家在这一带的树荫里乘凉,互通求职信息。 一面长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自荐信。 赵宏图看到有人墙上刚贴上招聘表,还没干透,呼啦一大拨人围上来争看招聘内容。 还没来得及看完,有人就把招聘表给撕了,拿走了。 赵宏图好像和马康年非常有缘分。 在这个地方,又看到他了。 好像马康年找到了几个老乡,别问为什么知道他们是老乡。 说话的时候,那一股大碴子味,肯定是东北的。 “马哥,工作找好了没有?”赵宏图上前招呼道。 “暂时还没有找到,不过,新特区,机会肯定多。”马康年自信满满地说道。 赵宏图笑了笑,“马老哥,咱们三番五次遇见,也是缘分。咱就有话直说了,你觉得,琼州这个特区,能和深城一样么?” “肯定能建起来,上面给琼州的政策多好啊。当初深城,也不是因为有好政策,才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马康年非常肯定。 赵宏图摇摇头,“琼州,绝对不可能发展成深城那样。” “怎么会呢?”马康年不敢认同。 声音有点高。 周边围上来了不少人。 也可能是别人被他们的话题所吸引。 大家都想听听,赵宏图有一番什么样的高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