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君王死社稷 (第1/1页)
蠲麎醒了过来,他望了望四周,不时出现一点点的火光。他爬起来,见到旁边的一个人,连忙问道:“发生何事了?” “李自成攻进了城内,现在大家都迎着闯王呢!到是皇宫那儿不好说。”那人也不含糊,直接说了出来,但说完就走了。 “李自成?现在,我回来啦?!”蠲麎不觉一惊,急忙往皇宫的方向奔去。路上见的有一人,立着个牌子,上面写道:“十九日,迎闯王!” 蠲麎加快脚步,眼前的火越发的大了。“不知道皇上怎样了。”他小声嘀咕。 他一口气就冲到了皇宫内,皇宫内已经没有了当日的辉煌,崇祯也不知去处。他见着旁边有个人坐在地上,便问他:“你可知崇祯皇帝在哪儿?” “唉,西天去了。”那人简单回答。 “啥?西,西天去了?那,那那那,那他他他,他的,的的遗,遗体体,去哪哪啦啦?”蠲麎接受不了这残酷的事实,身子抖了,说话也口吃了。 “煤山。” “谁杀的?!我蠲麎要给他报仇!”蠲麎怒言。 “自杀。” “你带我去一下!” “随便。” 他们两人一路小跑到煤山。本来蠲麎就快绷不住了,一见到崇祯那凄凉的遗体,瞬间破防了。他抓着崇祯的脚,大声地哭。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那人将崇祯的遗诏读了出来,也似乎有些许哭意。 蠲麎并没有听进去这些话的,他正在哭,抱着崇祯的遗体,旁边瞅了瞅,见到了王承恩的遗体。 “德约啊!承恩啊!你们怎么这么苦啊!苦了你们的命啊!来世别当皇帝了啊!”喊罢,便要拿起一旁的绳子,挂在树上,准备上吊,以身殉国。 旁边那人阻止了他。“你是蠲麎吧?你现在还不能死,你死了明不就没救了吗?崇祯生前交代给你的,你一定要做到!” 蠲麎把脖子缩了回来,却也一句话不说。只是站着。眼泪似乎哭干了,但眼睛还是布满了血丝。原本完好的衣裳,也已经破烂不堪。身上有几处被划伤的,可能是跑得太快了吧。不过也不碍什么事。 “你是谁?”蠲麎突然问了一句,语气低沉,没有一丝一毫的情感。 “我?哼?我是李差德。” “李查德?拜见李大人,小的蠲麎久仰久仰。” “不必这样。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被崇祯之前重用过的贤才,蠲麎?” “不敢不敢,但小的确实是蠲麎。” “听闻你前几日失踪,这是怎的一回事?” “我们到别处,我和您细说。” 蠲麎和李差德走至一颗树下。恐怕整个京城,唯有此处是平静的。这儿地方偏僻,在煤山最隐蔽的地方,基本上没人来过。 蠲麎将这日的经过,讲给李差德听。 “不敢相信,但穿越这事,我依旧不敢相信。不过没什么关系。现在明看似已经亡了,绝无还手之力了,但是,南方还有强大的势力在,史可法等人也在南方,除张献忠外,在南方就没有什么大的起义势力,明还可以在南方立稳脚跟数十年。更况且,还有南京呢,明还没有亡,我们还可以反击。我准备去南京,与史可法等人会和,你要去吗?” “我,我就不去南京了,北京还有我该做的事,我不能一走了之。李大人,您到了南京,不妨与我书信交流,若遇到特别紧急的事,我们再碰面,如何?” “也好,我稍后便启程,不能误了时辰,就这样定了。啊对了,崇祯之前还用过一人,叫崔固,但他也不是什么好苗子,你可要小心!” “嗯好。大人……”蠲麎话说到一半,就被李差德打断了。 “直接叫我差德兄就行了。”李差德道。 “好,差德兄,我倒想知道,我不在的几天,都发生了什么?” “……崇祯先是逼死两位皇后,后来崇祯刺死公主,然后……到了煤山来,就上吊了,王承恩也随崇祯上吊……”李差德轻描淡写地讲了讲前几日的所见所闻。 “明不太平了,我们就要拯救!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殉国。国家需要人才,而不是那些上吊自杀的死人。我可没说他们是懦夫!他们是英雄,但我们虽然没有殉国,如果拯救国家,我们亦是英雄!” “崇祯找到了吗?”皇宫内,李自成问。 “并没有。” “没有?就要找!找到崇祯,就赏银子,找到了匿藏,就要罚!” 下面的众人应了几句。 李自成现在就是怕崇祯突然冒出来,可惜,这是不可能的了。 李自成后来才知道,崇祯是在煤山上吊自杀了,还有一份遗诏。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呵呵,贤君,贤君!贤君?贤君! 对崇祯的评价,还是先看看刘起东刘宗周的评价吧: 陛下励精求治,宵旰靡宁,时举祖宗盛事,召对文华,或至夜分,虽尧舜之忧勤,勿切于此矣,犹以为未也。益躬亲细务,朝令夕考,勒限回奏,庶几乎太平之立致。然程效太急,不免见小利而速近功,何以上效唐虞之治乎?……陛下所以焦心劳思、躬亲细务而不辞者,正以未得天下贤人君子而用之也。昔者尧舜劳于求贤而逸于任人,故能成无为之治。陛下亦尝搜罗遗弃遍天下矣,乃所嘉与而乐用之者,多奔走集事之人,方且以摘发为精明,以告讦为正直,以便给利口为才谞,又安得天下贤者而用之?即得其人矣,求之太备,或以短而废长;责之太苛,或以误而成过,有动遭罪谴已耳。……今陛下圣明天纵,卓绝千古,诸所擘画动出群臣意表,遂视天下为莫己若,而不免有自用之心,臣下自以为不及,益务为谨凛,救过不给,谗谄者因而间之,猜忌之端遂从此起,陛下几无可与托天下事矣,夫天下可以一人理乎?恃一人之聪明,而使臣下不得关其忠,则陛下之耳目有时而壅矣;凭一己之英断,而使诸大夫、国人不得献其可,则陛下之意见有时而左矣。方且为内降、方且为留中不报,又何以追喜起之风而奏雍熙之上理乎哉?……陛下生符尧舜,声色不在御,宴游不迩躬,危微之辨,固已得其大端,而至于求治之心,cao之过急,不免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正人心之危所潜滋暗长而不自知者。 愿力挽狂澜,却不得好死。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就是,崇祯! 这就是,大明! ************* 新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勿忘了收藏,谢谢^_^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