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1、【回忆往事】XJ教育万里行(1-7篇) (第1/4页)
【回忆往事】 91、XJ教育万里行(1-7篇) 中国教育报记者顾雪林、刘全聚 (《中国教育报》于1992年11月19日--1992年12月5日先后连载;本文曾获国家民委颁发的“全国民族教育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 帕米尔的教育 ——XJ教育万里行之一 本报记者顾雪林、刘全聚 编者按 应XJ自治区党高官宋汉良同志之邀,本报派记者赴XJ采访,于今年8月20日至9月21日,先后到过阜康、石河子、KS、塔什库尔干、伊犁、ALT、TLF等城市、农牧区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行程约万里。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发表他们在XJ的采访见闻和图片,介绍边疆民族教育的情况。 在XJ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我国塔吉克民族。据统计,我国塔吉克族现有3.3万人左右,其中90%以上聚居在帕米尔。帕米尔高原一年四季环抱在冰峰雪岭之中。塔吉克是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我们从KS乘吉普车西出,沿中巴公路穿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翻过公格尔冰山和慕士塔格冰山,整整走了一天,夜幕降临时,来到塔吉克自治县县城。这里晚上9点太阳才刚刚落山。因为高原反映,我们感到有些胸闷、气喘、头晕。 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模泥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这位塔吉克族40岁的男子,身穿黑色的西服,幽默地称我们是“冰山上的来客”。这一下提醒了我们,难怪一路上看到的塔吉克族妇女都有点面熟,原来她们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古兰丹姆。模泥告诉我们:“《冰山上的来客》电影中的民族服装就是塔吉克族的,音乐也属塔吉克族风格。在内地,一说塔吉克族,人们都很陌生;要说是来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帕米尔高原,人们就熟悉了。” 第二天,模泥副县长亲自陪同我们到明铁盖和红其拉甫达坂附近的草原小学采访。车上,模泥介绍说,“帕米尔”在塔吉克语中是“大草原”的意思,指高山草原。“塔什库尔干”是维吾尔语“石头城”的意思。据考证,在1400多年以前,现在的县城中有一座汉朝时建的石头城,当时的维族人称之为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是塔吉克语“山谷里的房子”。红其拉甫达坂和明铁盖达坂是古丝绸之路的两个出入口,据说当年唐僧到西天取经,就是从明铁盖达坂出境的。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塔吉克族小学生上学后要先学习维语和维文,三年级后才开始学习汉语,所以语言学习负担很重。 “为什么小学生上学后不直接学习汉语呢”我们不解地问。 模泥说:“关键是没有汉语师资。目前,全县只有一所可以教汉语的小学,其余15所小学因为师资缺乏,连从三年级开始教汉语都无法保证。”接着,模泥又谈到了教育经费的困难,一切生活和教学用品都要从山下运上来,加上东西涨价,教育经费人不敷出。全县年财政收入只有23万元,连寄宿学校煤火费的缺口都补不上。 车窗外,偶尔闪过破旧的土墙和土房,模泥说,这就是乡级小学。 我们来到距县城55公里的达不达尔乡中心小学,老师们正在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学校坐落在土山脚下,四周是土围墙,一排1988年盖的砖石结构平房教室格外引人注目,院内有两个篮球架,两排破旧的土房教室已改做仓库。纳德尔夏在这里当校长已有10年,他自豪地称自己的学校是全县条件最好的乡级小学。因为其他的乡级小学现在仍然是土房子。 我们的汽车离开中巴公路沿着恰拉其谷河向明铁盖达坂前进,车子颠簸得使人头不时碰击着车顶,沿途河滩上长满一丛丛绿油油的骆驼草,金黄色的旱獭悄悄地站在草丛后向我们观望。汽车开近时,旱獭又一溜烟地钻进洞中。 来到海拔4300多米的达不达尔乡培依克大队柯尔克孜族的草原小学。这所小学没有自己的校舍,每当开学时便临时借用兽医站——三间破旧土房当教室,45个学生在里面上一到六年级的复式班。在草原小学附近的山坡上,我们见到柯尔克孜族教师土库勒。今年55岁的土库勒已在草原小学当了31年教师,1989年曾被评为XJ自治区优秀教师。当得知我们是从BJ来时,他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一下翻译。翻译买买提·土孙再次证实后,土库勒激动了,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他弯腰为我们每人拿了一大块馕,并加上厚厚的黄油,双手颤抖地捧给我们。他喃喃地说:谢谢!谢谢! 谈到草原小学的情况,土库勒抓住我们的手说:“请你们反映一下,我们这的校舍太破旧了,要花点钱修一下才好,盖几间好一点的教室。我教了一辈子的书,就这么一个愿望!” 返回的路上,我们耳边始终回响着土库勒的声音:“别宣传我,请反映一下我的愿望,行吗” (1992年11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 —————————————————————————————— 艾则木·rou孜的心愿 ——XJ教育万里行之二 本报记者顾雪林、刘全聚 XJKS地区集资办学先进县——SF县,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帕米尔高原东北麓,全县34万人口中,维吾尔族占99.3%。 SF县教育局党高官司明星向我们介绍了该县集资办学情况。他说,几年来,全县掀起了一股集资办学的热潮。在县长阿不都·克日木赛、县高官姚宜健的带动下,全县维吾尔族农民踊跃为教育捐款,到去年为止全县共自筹危房改造资金457万元,连同自治区下拨的370万元,共计827万元,共改造了危房4.7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原定2.2万平方米的任务。农民们欣喜地说:“解放40年来,第一次看到我们的农村学校盖起了这么多新砖房。” 司明星兴奋地介绍说,塔什米力克乡KS贝西村58岁的维吾尔族农民艾则木·rou孜先后给教育捐款两万余元,为本村盖起了一所小学。 我们提出见见这位维吾尔族农民,司明星马上为我们联系了车辆,并亲自陪同前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