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集腋成裘_91、【回忆往事】XJ教育万里行(1-7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1、【回忆往事】XJ教育万里行(1-7篇) (第2/4页)

   KS贝西村坐落在茫茫戈壁荒滩的一片小绿洲上,全村基本上都是土房子。我们来到了用艾则木·rou孜捐款盖起的小学校门口。一进校门,三排崭新的红砖教室映入眼帘,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教室是全村最漂亮的房子。

    一会儿,艾则木·rou孜老人来了。这是一位典型的维吾尔族老人,他头戴白色的维族帽,身穿一件半旧的黑色长袍,白色衬衣的领口已经破得开了线,露出了紫铜色的胸膛,老人光着双脚。我们快步上前同老人握手,老人右手抚胸还礼。我们同艾则木·rou孜老人一起来到了他的家。老人家的院子不大,院内只有一棵老杏树,四周是光秃秃的土院墙和三间土屋子。屋内几乎没有什么陈设,显得空空荡荡;炕上铺着旧地毯,墙上挂着十几幅奖状。最新的一幅奖状就是老人1990年荣获自治区教委等颁发的“热情捐资、造福后代”奖。

    从摆设看,艾则木·rou孜老人的家并不富裕,他为什么不先花钱建设一下自己的家,而是拿出两万元钱来资助学校我们不禁发问。

    老人微笑着回答:“我原来很穷,富也只是这几年。我穷的时候连冬天烧的稻草也没有。当时,村里的党员们支援了我一些稻草,这件事我永远忘不了。如今,党的政策好了,我靠劳动致富了,听党员们说教育经费困难,所以我要捐钱支援教育。”

    “村里有人说我傻,问我为什么不盖清真寺。我说,盖起小学校,让娃娃们识字,培养有文化的下一代,这怎么是傻”

    “您这两万多元是怎么挣的”

    “在戈壁滩种树、养羊、养牛呗。过去不行,现在政策允许了。”

    “挣这两万多元您付出了何等的辛劳和代价”

    “10年时间!我在戈壁滩上整整种了10年树,种活了50多万棵。”

    老人说着说着,竟落下了眼泪。我们的维文翻译也哽咽着翻译着老人的话:“戈壁滩上种树,很苦啊。50万棵树,一棵一棵种,太累了。开始时,没有什么东西吃,水也很少。有时,累得我放声痛哭。种树太苦了,我实在舍不得卖……”

    采访结束时,我们提出给老人一家留个影。老人连忙从床头的一个旧箱子里翻出一件七成新的白衬衣和一双旧皮鞋。

    望着照相机前穿戴整齐的艾则木·rou孜老人那饱经风霜、皱纹密布的笑脸,我们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模糊的视线里,我们仿佛看见老人那颗金子般的心。

    (1992年11月21日第2版)

    ————————————————————————————————

    公开的“内参”

    ——XJ教育万里行之三

    本报记者顾雪林、刘全聚

    按照常规,下面这篇报道应当刊发《教育内参》。但一想到有1320多名师生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中上课,我们决定,将这篇“内参”公开发表。以期尽快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

    ——题记

    当我们来到位于天山北麓、玛纳斯河畔的新兴城市石河子采访时,石河子总场教育中心主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牛丛人在谈话中偶然提到当地四中、六中还有大量的危房,其中四中的危房达90%之多。

    我们吃惊地问:“这么严重的危房情况,为什么不马上想办法解决”

    牛主任愁眉不展地说:“没钱啊!国拨教育经费有限,而且超支严重。仅改造四中一所学校,就需要100多万元。”

    我们决定改变原来的采访参观计划,先到石河子总场第四中学察看危房。

    在四中校长室,我们见了该校校长张和修。张校长的校长室本身就是一间危房,校长座椅的上方,天花板的墙皮已严重脱落,露出了芦苇,一面山墙和房顶的接缝处有一道长长的裂缝。

    在高三教师办公室,我们看到,这间1955年盖的土坯房的土房顶上,墙皮已大部分脱落。

    该校高三(文)一班的教室的东山墙墙体向外严重倾斜,上面的裂缝一通到底。

    “这样危险的房子还让学生们上课”我们问。

    张校长两手一摊:“没办法,我校90%的房子都是这个样子,呼吁了多少年,解决不了。我这个校长天天提心吊胆,一下大雨,我们只好马上停课。”张校长说完便沉默不语了。我们知道,这一切不能怪他。为了解决危房,张校长几乎是年年跑、月月跑、天天跑。他曾打了几次辞职报告,上面不批。他形容自己是“坐在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口上”。

    我们还看到一间教师宿舍,山墙墙体向外倾斜,天花板三边都有大裂缝,其中一面裂缝已经见天,房顶开始下沉,随时会蹋下来。两位年轻的女教师在这间危房中已经住了两年多。她们说:“这700多天不知怎么熬过来的。天天提心吊胆,梦都做不踏实。”

    她们问:“你们反映这里的危房问题,真的能解决吗”

    我们默然。

    离开四中,走出500多米远,我们看见有一座即将落成的、装饰豪华的、漂亮的二层建筑物,上书“泉水地工人俱乐部”。

    这是哪个单位盖的”我们下车询问一位工地负责人。

    回答是:“靠大家集资盖的。我们四分场有1万多人,每人捐资100元,集资100多万元,从去年开始盖的。”

    “四中的老师们每人也捐了100元吗”我们惊奇地问。

    “那当然,每人都要捐,教师也不例外。”那人高声地说。100万元,正好可以用来改造石河子第四中学的校舍。然而……问题出在哪呢

    (1992年11月26日第2版)

    ————————————————————————————————

    锡伯人的花园小学

    ——XJ教育万里行之四

    本报记者顾雪林、刘全聚

    CBCEXB自治县,是我国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察布查尔”是锡伯语“粮仓”的意思。锡伯族人口不多,一百多年以前从东北西迁XJ,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民族。锡伯族有不少知识分子兼通几种民族语文。

    我们来到这个县的扎库齐牛录乡寨牛录村,参观了一所漂亮的花园式小学。一进校门,便见一行碧绿的油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