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2章 改变历史,重建邺城和晋阳,热河简称赵! (第3/6页)
能修路,太贵了,负担不起呀。” “老太傅莫急,经验是要慢慢积攒的,过些年自然会厚积薄发。” 说到这里。 朱祁钰站起来,走到地图前:“诸卿,很多古城都消失了呀!” “曾几何时,代表着华夏辉煌历史的城池,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朕每每看地图时,都觉得十分可惜。” “你们看,这里是丰宁,这里是承德,这里设赤峰。” “朕打算在赤峰往北。” “几条河交汇的地方,重建邺城!” “邺城乃是齐桓公初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却毁于隋文帝之手。” “历史原因朕也不想多说了。” “原址没必要再建,图耗民力,没有意义。” “朕打算在此地,兴建邺城,在此重建邺都,再现曹魏繁华!” 他选的地方是赤峰往北。 过了翁牛特旗,叫扎鲁特右旗的地方。 “陛下,在如此荒凉地方重建邺城?” 王竑忍不住了:“邺城乃华夏重镇,却跑到草原上去了,若后人看史书时,岂不造成混乱?” “曹魏建都于草原上?” “那曹魏是汉族呢?还是草原民族?” “华夏历史究竟发源在哪呢?” 这话让人啼笑皆非。 却是严肃历史问题。 尤其是发源问题,绝不能跑去草原,因为汉人的根儿是汉地,兼容并蓄,也是融别的民族,自己终究是有根儿的。 朝臣皆颔首,认为历史不能随意扭曲,这会造成后人看史书时,对不上号,产生错乱。 一旦邺城建在扎鲁特,那么齐桓公时期就统治了草原? 袁绍盘踞在草原上? 曹cao选草原建都?难道因为曹cao住不惯中原房子? 后人看完,岂不要骂娘? 朱祁钰忍俊不禁:“王卿,莫急。” “可令人去寻访原邺城遗址,立下石碑,阐明原因即可。” “朕之所以重建邺城。” “因为邺城是六朝古都,这个名字就流淌着华夏血脉,朕不容许宝珠蒙尘。” “朕要统治草原,就要消弭掉成吉思汗给草原带来的一切东西,让其彻底消失。” “否则,草原永远不是朕的,永远不是汉人的。” “全部都要改成汉名!” “你们说说,想威震整个草原,哪个城池的名字能做到呢?” “只有六朝古都的邺城,才有这个资格!” “你们看朕选的地方,这里水网密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控制住此地,东面可控东北;” “又是制高点,可控热河;” “北面又能协防汉州都司,天选之地。” 朱祁钰表情认真。 中原消失的城市,他要在天下重建起来。 “朕还在想,各省都有古称呼,如齐鲁大地,燕赵之地,只要一说,我华夏人就知道是此地,可谓是源远流长。” “而热河新建,却没有简称,更稀缺历史。” “既然邺都重建,那么就将此地设为‘赵’!” “北直隶是燕,那么热河就是赵。” “燕赵之地,说的就是北直隶加上热河。” “既然是赵地,就把此县命名为中牟;” “此地为郾城,此地为飞廉;” “此地为恶来,此地为蜚廉;” “此地为御戎,此地为武遂,此地为方城……” 朱祁钰这是用人名和古地名,混合着用,用得不伦不类。 朝臣狂翻白眼,您这起名也挺随意呀。 直接用古人名字,您礼貌吗? 胡濙有点听不下去了:“陛下,老臣回去好好阅读赵国历史,名字先别这么鲁莽的定下,好吗?” 您这也太随便了。 您还骂前人命名地名时候随便,您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祁钰赧然,也不犟:“老太傅,就交给您了,尽量多用古地名,古人名。” 胡濙翻个白眼,您太离谱了,把赵国支去草原了。 是不是要把魏国也送去草原呢? 求求您,别祸害春秋战国了行吗! 那是我汉人的根儿啊! 朱祁钰意犹未尽:“这汉州都司,朕要好好起名字,战国时的魏国好呢,还是曹魏好呢?还是用北魏呢?” “魏实在太多了,难道要拆分成东西南北魏?哈哈!” 华夏历史真的太让人喜欢了。 哪个地方,都有好多地名,里面总有一个非常好听的。 胡濙手中的茶汤撒了:“陛下,交给老臣,交给老臣。” 王竑拍拍胸口,虚惊一场,您这起名能力,服了。 求求了,以后别用了。 “邺城不但要建,还要大建!” 朱祁钰高声道:“等邺都建好,热河治所改为邺都,再挑最高的一座山,改为赵山,找一条水,改为赵水。” “热河就有三府了,丰宁府、承德府、邺都府。” “宣镇外,朕打算再建一大城,为晋阳!”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晋阳城,原本就是赵国的都城。” “正好热河再加一府,为晋阳府。” “地方朕还没选好。” “四府合称热河,为赵地。” 朱祁钰摩挲着地图。 他太爱这张疆域图了。 这是汉人的江山,不容改变的江山啊! 若遍地是汉名,都是古名,叫起来才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