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1章 魏国篇,用水挟制诸侯国的霸主国 (第3/6页)
> 魏国也有大面积冻土区啊。 也可以换土啊。 结果,魏国专家发现,冻土层的土,不具备种植条件,根本不是黑土。 因为土壤的肥力是经过生物新陈代谢带来的,冻土不生存生物,就算有生物新陈代谢,也是冻在土壤外了,根本不能和土壤进行化学反应,导致土壤很贫瘠,达不到黑土的标准。 换土是不可行的。 魏国就在想,能不能人工制造出适合种植的土壤? 种植这个难题,不止魏国有,但只有魏国肯烧钱钻研,肯花大价钱去投资研究。 像沙漠区的那些国家,根本没法搞普通种植的,他们都靠附近国家供给粮食活着,也就是永远无法称霸。 魏王不一样,他也是皇后嫡子,又是皇族中最聪明的皇子之一,他从小就具备超凡的野心。 他爹从小就教导他,有野心就要有和野心相匹配的耐心。 没有耐心,野心永远是最没用的。 所以,建立魏国之后,他心心念念的就是粮食问题和港口问题。 港口暂时无解。 粮食问题却可以靠努力来解决。 哈萨克大草原上,土壤贫瘠只是一方面,土壤涵盖深度浅,植物根系无法扎根。 那就从冻土区挪出冻土来。 对冻土进行人工活化增加肥力,然后再铺在浩瀚的草原上,这笔投资魏国愿意出。 正好草原上土壤层少,增加新土,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 所以,魏国就从唐国进口大批大批鸟粪。 订单签订了。 但鸟粪怎么运进来呀。 魏国没有港口啊。 鸟粪不贵,运输成本也能接受,但如果用车子一车一车推,那成本可就恐怖了。 摆在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波斯湾,经过隋国运进里海,而这段路需要用火车运。 一条是走红海-开罗运河-伊斯坦布尔-黑海,还要走隋国的藩国,再进入里海,也就运进来了。 第二条路运费成本要高,因为这是南美运过来的鸟粪,走波斯湾是最近的。 两条路都要经过隋国。 偏偏隋国和魏国还不太对付。 两国在领土上还有纠纷,但这点好说,请老皇帝出面,他再给隋国一些领土,隋国不至于在此事上下绊子。 因为隋国也很缺粮食,也想看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等计划成功,他可以向隋国出售这项技术。 但是呢,选最近的路,成本会也直接翻两倍。 少量运输,魏国的财力能吃得下,可如果是大量运输,魏国财力可就吃不消了。 因为哈萨克草原实在太大了,要铺平这里的全部土壤,预计投资在500亿左右。 没看错,500亿! 如果有港口,也就100亿,没有港口啊,要走两段火车,全都靠人运,人工成本老贵了。 还得从冻土区开采土呢,还要制作人工土,都是钱啊。 其实哈萨克草原北面,魏国是有农田的,但这点农田,也就够一亿来人活着了,再多人就得挨饿了。 养活这些人,还是不怎么吃rou的情况下。 没看错,一个牧区国家,居然舍不得吃rou,因为粮食不够吃啊,rou是要拿出去卖的,卖掉换粮食。 魏国是大明最大的畜牧合作国,牧区生产出畜生rou,都卖给大明了。 整个魏国,最大养活人口数字在6000万左右。 但魏国翻了一倍,只能少吃rou来维持人口规模。 就这样魏国还鼓励生育呢。 其实,利用叶尼塞河的计划,是魏国率先提出来的。 当时朱见濬给老皇帝上疏,意思是大明不利用叶尼塞河水,就让魏国利用。 引叶尼塞河南下灌溉工程,是魏王先提出来的。 老皇帝在中枢一锤定音。 倒也没有只给大明北方使用,也承诺给魏国和中亚诸国使用。 在草原上种地,另一个弊端就是灌溉难题,中亚是极度缺水的,纵然有中华江和鄂毕河饮水计划,水源还是比较稀缺的。 重点是水源分配不平衡,使用不够充分。 朱见濬继藩后,就开始大规模植树,对于沙漠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胡杨林,谨防土地进一步沙化,同时减少放牧数量,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林政策。 魏国建立三十年,总共种树17亿棵,人工制造出大面积森林。 加上民间总种树量,达到了百亿棵。 尤其在防治沙化问题上,功效卓著,大量种植树木,也涵养水土,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难题。 和大明一样,在占据费尔干纳盆地后,对正在沙化的地区,进行疯狂植树造林计划。 大明总共在费尔干纳盆地总种树高达上百万亩。 费尔干纳盆地成为大明的水果盆地,遍地都是好吃的水果,整个水果盆地,供应大明和中亚地区的水果食用。 就像塔什干,本来是大明咸海总督的驻地,后来被封给了魏国。 明军刚刚占领塔什干的时候,一片废墟,土地正在急速沙化之中。 当时的明军,在范广率领下,在塔什干地区进行种植树木,如今魏国的塔什干,绿色嫣然,城市漂亮又宜居,全是大明的功劳。 整个中亚,都在种树。 整个帕米尔高原区,是大明的葱岭,大明刚占领时,被蒙古人糟蹋的已经在沙化中。 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株株苍天大树,绿色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