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 标准化 (第2/2页)
“今后还要一直观察,您开车也要警醒点。” 杨小涛提醒着,刘军点头。 “您放心,有什么事我第一时间告诉你们。” “行,你多费点心。” 杨小涛说完,就带着张冠宇回去,既然这辅助系统能用,接下来就是考虑制造问题了。 最起码,将轧钢厂的卡车都改一遍是没问题的。 回到办公室里,杨佑宁就将杨小涛叫过去,几个人在一起碰个头。 “小涛,你这东西打算怎么搞?” 陈宫率先开口,按照先前定下的计划,常规车间不再承担额外任务,所以想要生产这机械液压辅助系统,就只有十车间和十一车间了。 杨小涛也明白什么意思,放下茶杯,“这东西以后会是车辆生产的一部分,就让十一车间负责生产。” “嗯,有道理。” 杨佑宁接过话题,随后继续开口,“这东西,我这外行人老了都觉得好。你说国内怎么就没搞出来呢?要是搞点仿制成功,咱们司机开车多方便啊!” “国内不是没有仿制,只是,仿制不到家。” 杨小涛淡淡的说着,这也是国内的行情,一群工人全凭经验干活,虽然八级大师傅的能力不比机械差,甚至是手搓航母的存在。 但只靠几个八级大师傅,就能建成合格的体系了?就能实现标准化了? 显然,不能。 就像是两个一样的小板件,也能出现很大的公差,就是因为人的因素,掺在的太多。 而有着成熟标准化体系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几乎一致。 这就好比纯手工的精雕版跟普通的格式版,数量上根本没有可比性。 杨小涛也知道这其中的问题,所以轧钢厂的拖拉机还是高压锅,杨小涛都在给工人灌输标准化的概念,数据确定了就是确定了,多一分不行少一份更不行。
万事开头难,但杨小涛相信,这一步必须踏出去。 “小涛说得对,前些年沪上生产的汽车都是参考北边的小嘎斯,技术上没吃透,何况嘎斯卡车是五十年代的产物,这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死守着老传统不放,只想着按部就班的多生产,根本不想改进的事。” 陈宫对国内一些大厂安于现状非常不满。 当然,若不是这几年轧钢厂变化不小,也是他吐槽的对象。 在一个只会按部就班的厂子里混吃等死,他也没办法。 但现在不一样了。 “也就是齐都搞的还行,起码在不断改进。” 陈宫说完杨小涛想起去齐都的日子,想到汽车厂的工人,默默点头。 “行了,咱们合计合计,这事怎么跟上级汇报。” “小涛,你有什么意见?” “我觉得还是等等看,确定没有问题后再汇报。” 杨小涛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那就是对工厂卡车换装完成后,看看效果再说。 三人听了也没意见,不过对于今后卡车的改装有了分歧。 杨佑宁觉得可以在轧钢厂中设立个维修部门,专门给已有的卡车安装辅助系统。 到时候,四九城这么多车辆都来轧钢厂安装,名气打出去了,荣誉自然不会少。 上级也会多关注下。 但这遭到了杨小涛和陈宫的反对。 陈宫觉得单独设立部门,需要重新人员调拨,现在轧钢厂刚刚磨合好,不宜再变动。 杨小涛却是从技术上解释,现在国内地方上仿制的卡车有好几种,即便是同一种的卡车,因为制造环节的不规范,一个车间出来的卡车都有可能不一样,所以想要自己安装,就需要大量有经验的工人,这对于轧钢厂来说是个难题。 “所以,我觉得,咱们可以专门生产辅助系统,然后找一家汽车厂进行合作。这样还能解决部分材料的问题。” 杨小涛指着系统中用到的软管,油泵,皮带等等。 杨佑宁摸着下吧点头。 “至于现有的卡车改装,可以让原厂自己改装。” 杨小涛说完,陈宫立刻同意。 “小涛这法子好,咱们只管生产,但利益也占了大头,还不用管那些cao心事,我看挺好的。” 听明白的王国栋也是赞同,“这样和咱们合作的汽车厂,怎么也得出点血吧。” 说完,自己就先笑起来。 然后就看到杨佑宁和陈宫盯着他,让笑声渐渐消散。 “王国栋同志,这是革命同志间的友谊,共同进步的精神,以后不要有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 杨佑宁板着脸正经说着,一旁陈宫嗯嗯的点头,“对,咱们是那种破坏大局的人吗?我们红星轧钢厂,自始至终都是为国家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甘做牛马不惜劳苦…” 王国栋张大嘴巴,这,自己就说了一句啊! 以前也说过,也没事啊! 直到陈宫说完,王国栋才闭上嘴,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看的杨小涛直乐呵。 “你笑啥,你也是,都是副厂长了,言辞举止要有领导的带头模范作用。” “该和同志们打成一片的时候要融入其中,该严肃的时候也要严肃…” 杨佑宁又对着杨小涛开火。 很快,杨小涛就跟王国栋一样,低着头倾听两位老前辈的“言传身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