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龙吟:燕王万岁! (第4/5页)
国子民,还是大明子民。” “当然是燕国子民了!” “听小道消息,将来咱们的穿着发饰都要进行改变,而且改变很大。” …… “来了!王爷来了!” 有人激动喊了一声,所有人往燕王府方向看去。 朱棣、朱元璋带着一群人联袂而来。 陆续登上检阅台。 山呼陛下万岁、王爷千岁后,百姓在朱元璋的命令下,纷纷起身,一双双眼睛,静静盯着朱棣时。 朱元璋见朱棣看来,笑道:“这里是你的治下,该做什么做什么。” 朱棣笑着点点头,提步,步履稳健来到检阅台边缘。 正对面。 无数百姓、商人,眼中饱含激动,眼巴巴看着他。 这是信任! 这么多人追随他,他自豪,同时也深知,他得为这些追随者负责。 深吸一口气。 爽朗声响起,“大家都知道,咱们燕藩要对外用兵了,这段时间,我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大伙儿在议论,咱们燕藩要对外扩张了,将来的生活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荣耀……” …… “作为燕藩的一份子,大伙儿以燕藩为荣耀,这是我朱棣的荣幸,也是燕藩所有官员武将的荣幸。” “但在这里,我要向燕藩治下的农民、雇工、读书人、文官、武将、将士说明,我们燕藩对外用兵,不是侵略扩张,我们不是去奴役别的,像在场许许多多的辛勤劳作,创造历史的普通百姓,我们此去,是打垮吕宋王朝,奴役盘剥吕宋百姓的一小撮人,把我们中原文明,把燕藩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这样先进的,造福所有人的制度,带进去,造福所有辛勤劳作,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普通百姓! 此去,我们对待这些普通百姓不可高高在上。 将来,我们乘坐着燕藩制造的先进海船,往来吕宋、东番做生意、定居,也不可盛气凌人。
…… 百姓渐渐从狐疑变得认真。 追随燕藩的商贾、读书人、文官若有所思。 他们已经隐约意识到,王爷在定下某种基调、规矩! “当我们怀揣着,去解救他人,去帮助他人的崇高时,付出的同时,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这一点,我相信,每一个乡土村社的农民,每一个雇工身股制下的雇工,都已经深刻体会到了,我们个体的力量很弱小,可当我们凝聚在一起,我们不但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能创造未来,创造历史!” “历史是由千千万万,实干肯干的劳动者创造,而非少数精英!” 圣贤的哲学思想,的确是圣贤写出来的。 可这些圣贤书,也是基于对社会的全面观察,进行剖析、论证、延伸总结出来的。 而社会却是由无数踏实肯干的农民、匠人、读书人、官员、军人、商贾构成的。 没有这些,圣贤也写不出深刻的思想哲学。 同时,能写出这种深刻思想哲学的。 本身就是在踏实劳动。 “所以,并非是我为大家带来利益,我为大家带来好的生活,是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怀揣着善良,一起奋斗……” “美好的生活,荣耀,属于每一个燕藩治下,踏实肯干的人,无论是农民、匠人、雇工、官员、军人!” “荣耀属于我们!” “燕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的声音落下时,整个鸡笼屿瞬间沸腾,山呼万岁声,宛若龙吟,冲霄而起。 朱棣被吓了一跳。 听到这久久不息的万岁声,微微皱眉,哭笑不得同时,有些担心。 我家老头子还在我身边站着呢! 百姓是质朴的。 谁对他们好,他们都有一杆秤。 只是,他说这番话,不是为了百姓这声万岁。 他只是给所有人定一个基调。 军中理想这些话,都已经讲透了。 但对百姓,这是第一次在郑重场合讲,也必须讲。 民间的风气必须和军队保持一致。 不然,即便军队相对封闭,也必然会被民间影响。 若是燕藩治下,把对外用兵,单纯当做扩张,将来一定会出事。 …… 不过,此时他也顾不得和父皇解释了。 兄弟们陆续出营的响动已经传来。 “一二一!” …… 号令声中,陆军第一镇率先走来。 一排排将士,背着插着铳剑的火铳,踩着整齐步点走来,铳剑在阳光折射下,掠起一片片森白寒芒。 炮营将士,拉着战马,牵引着一门门,架设在炮车上的黄橙橙火炮。 “正步走!” 谭渊拔出指挥剑,大喊一声。 嗒嗒嗒…… 将士们瞬间转化为踢正步。 “持铳礼!” 一万三千将士,跟随谭渊,行持铳礼,微微向检阅台侧头,对朱棣行注目礼。 百姓刚刚平息的激动,再次沸腾。 “燕藩万岁!” “燕藩万岁!” …… “武烈昭昭!”谭渊大喊一声回应。 “武烈昭昭!” …… 百姓喊着燕藩万岁。 从陆军第一镇开始,一个个方阵,喊着武烈昭昭,从检阅台走过。 检阅还在继续。 前面经过检阅的将士,已经默默开始登船,一队队背着行军行囊的将士,满脸坚毅,列队登船。 一艘艘载满将士的船只有序撤离码头,腾出位置,让下一艘战船或商船靠近。 柳升统帅第五混成协,在百姓的万岁声,以及将士们武烈昭昭回应声中,从检阅台前,踢着正步,以持铳礼经过。 叶茂站在沈仁身边,瞧着沈仁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