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四十四章 象棋教学教习 (第2/4页)
过河界后,在对方第二条横线以内,称为“高兵”。 低兵象棋术语。兵过河界后,在对方第三、第四条横线上,称为“低兵”。 弱兵也称“老兵”。象棋术语。兵过河界后到达对方底线,称为“弱兵”。因其作用比高兵、低兵小,故名。 残局象棋术语。比赛双方经实力消耗后进入决定胜负或构成和局的阶段。排局古棋谱称“棋局”、“棋势”。象棋术语。一般指在残局基础上经过加工编排而成的各种局势。 四大名局象棋术语。专指刊于的四篇排局名作:、、、。为便于记忆起见,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会降龙,野马千里独行”两句。由于设计编排精巧,引人入胜,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并经历代棋手悉心钻研,推陈出新,变化丰富多采。 七星聚会俗称“七星棋”。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为的篇。因双方各有七子,故名。七星棋古棋谱排局。一般指民间流传的著名七子排局。蚯蚓降龙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此排局双车虽矫若强龙,但始终为两卒所牵制,故名。 千里独行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结尾棋势是一车大战三兵。 野马cao田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棋势为:经过十余回合“序战”后,成为车马斗车兵的实用残局。出现先走一方易胜的假象,往往使人误认为起着即可成杀局而坠入圈套。 独卒擒王也称“太监追皇帝”。象棋术语。残局中的一种着法。在杀局过程中,运用其他子力冲锋陷阵,牺牲殆尽,最后用一兵步步逼将成功。 三士三象象棋术语。一炮、双士称“三士”,一炮、双象,或一马、双象称“三象”。“三士三象”的防御力量与士象全相等,都有一定的棋式。关键是中防稳固,不给对方的将起到助攻作用,可以抵挡一车的进攻。 门东户西象棋术语。残局结尾阶段,象与将分开,造成将在左,象在右,称为“门东户西”。二鬼拍门也称“铁门闩”。象棋术语。双兵入九宫禁区,分列于对方中心士的两旁,随时可进军动攻势,火并中士,逼杀主将,故名。 残局炮归家象棋术语。指残局阶段,炮退到自己的后方,既利用士、象当架子进攻、遥控,又加强防御,掩护将。 残局马胜炮象棋术语。指残局阶段子少,马无绊腿轧脚的限制,攻守进退灵活,力量较炮为强。双马饮泉象棋残局。是三子归边的一种形式。着法为:牺牲一兵,巧妙地迫将出中宫;然后运用双马回环跳跃,盘旋进击,构成杀局。 将军脱袍也称“关公脱袍”、“推窗望月”。象棋术语。指一方走子,飞一步象,既可化解对方的攻势,同时又可使己方将产生遥控的作用,从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三子归边象棋术语。凡有车、马。炮等三个进攻性的棋子集结在一起,就有可能构成各种各样的杀势。这类情况称为“三子归边一局棋”,简称“三子归边”。 车心马角象棋术语。指车立中心,马占士角,构成凶厉的杀局。 海底捞月也称“车正永无沉底月”。象棋术语。车、炮巧胜一车,系常见的一种实用残局。棋势是双方都无士、象,一方车与主帅必须占中,再助炮沉底在将后打车,故名。反之,无炮一方如车、将占中线,则车、炮方面难以取胜。另车与主帅如占中,加上一个低兵,亦可构成这种巧妙的杀势。 一车十子寒象棋术语。指车力强大,纵横进退,攻守自如。在残局阶段子少时,车可控制17个据点,实力占作战第一位,相当于马或炮之2倍。 太公坐椅象棋术语。指对局结尾时,以一士、一兵巧妙地守和一马与低卒。 羊角士也称“菱角士”。象棋术语。双士俱支于九宫上边,状如羊角,主要目的为防止四、六线上的马奔袭九宫攻击主将,支士拦阻马腿解危。 三仙炼丹象棋术语。有二说:残局阶段,三个高兵可以战胜对方的士象全,要点是先用一兵去塞象田,再依仗将的力量进攻,冲兵搏士,控制两肋要道,从而构成二鬼拍门的杀势;三兵并排于对方的下二路,与炮、卒、双上分庭抗礼。是双方于细微处见功夫的练习短兵相接的步数棋。车马冷着象棋残局。是车、马在平淡局势下的巧妙一着,出奇制胜,可使对方猝不及防而束手就擒。此着法从实用残局角度来看,属于“巧胜”,但仍要求审势多算,仔细分析形势。除车、马外,还有车、炮与车、兵等“冷着”。 象棋的战略有多种,其中有许多是大家熟悉的,例如:优势战略,均势战略、劣势战略、布局战略、残局战略、攻击与防守战略,刚柔并济战略,防守反击战略以及求和战略等等,难以--列举。在以上所举的战略中,有一项叫作整体战略,也就是贯穿整个对弈过程的战略思想,可以说是最重要、最具有指导意义的。 象棋整体战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这里可以借鉴军事上的战略要求--也就“全胜”。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把实现利益目标的战略思想分为四个层次:“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伐城。”可见其战略的选择是自上而上,先由其层次寻求制胜之道,如求之不得,再依次降格以求。孙武子又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观之,孙武子的全胜思想包括两点:一是自己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即屈服于我方之意志。其〝不虞而屈人之兵〝以及成语〞兵不血刃“就都体现了这种全胜思想。 在象棋的实战中,如何追求这种〝全胜〞的境界呢?我们都知道,象棋的实战是以杀王作为胜负的标准,单方面则有胜、负和三种结局。就每一局棋来说,棋手们最高的追求当然是胜利、和局则次之。就一个比赛来讲,则应该是多胜不负,次之为多胜少负。换言之,就是追求高胜率,避免输棋或少输棋。 军事斗争中的谋略角逐,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强烈思维活力对抗。象棋枰虽小,但是对阵双方都有鲜明的目的性,互相抗衡、互相制约,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有形式的思维上的活力对抗。由于对方思维的难以揣度,有些局势的展是难以预测的;由于棋枰的争斗有它本身的规律和有关方面的制约,有些局势又是可以预测的。但是,棋局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对策可以一劳永勉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谱不能尽弈之变,法不可尽战之奇。这要求棋手们随时依据局势的变化来调整战略,运用各种战术和韬略去努力驾驭局势,以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象棋的实战既然是一种直接形式的思维活力对抗,勿庸讳言,它的特征势必充满着“诡道”逻辑的作用,亦即孙武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所谓“诡道”逻辑,就是“不守常”逻辑,以奇制胜,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常规,不恪守一格,去留不定,见机而作等等,不一而足。为了满足获胜的需要,只要规则允许,什么样的招数都可以在棋枰上使出来。但是绝不包括那些不道德的干扰对方之类的小动作,这点与军事上的“诡道”无所不用其极是截然不同的,而唯有此才能显示象棋的公正、健康、有益、生命长存。 在象棋的对战史上,许多出奇制胜的精彩战例都是谋略所创造的典范。在棋枰上不能没有原则,也不能不要常规,但在谋略思想中,这些原则和常规在遇有异常情况或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标,有时是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